日本情景:学前以“玩”为主
日本的学前教育主要在保育园和幼儿园进行。日本的保育园有点类似国内的托儿所但也兼具教育功能,孩子出生4个月后就可以申请入园一直到上小学之前,而幼儿园至少要在3周岁以后才能入园。日本的学前教育是如何开展的呢?记者最近采访了东京都品川区西五反田保育园的园长松本纪子女士。
在听到记者有关最近中国的幼儿园非常重视学习的介绍之后,松本园长笑了。她说,日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在经济发达之后人们必然开始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够更早、更快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然而,在幼儿时期过多地进行知识教育并不符合儿童的天性,将精力放在如何教孩子算术或背诵上或许会忘记在这一阶段最应该教给孩子的东西。例如早早地教给孩子1+1=2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在儿童的眼里这一问题说不定有其它答案,而这正是培养孩子想象力、促使其产生学习欲望的机会。最关键的是,儿童在每一个发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只有针对每一阶段采取对应的教育方法才能最佳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如果错过时期则很难再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了。学龄前的儿童并不适合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喜欢玩,所以在进入小学前的保育园教育都是以玩为主。
松本园长认为,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学习欲望而不是教给儿童多少知识。在儿童入学之前的时期,其身体发育并不适合学习太多的知识。当然如果大人强迫孩子学习,他们也会去死记硬背乘法口诀或古诗词,但这就像拼命地拉一根橡皮筋那样,很有可能在一不小心时将其扯断。在西五反田保育园,0至2岁的幼儿全部都是玩,3至6岁的儿童则是在玩的过程中主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这涉及到如何表达自己、如何理解对方以及如何接受周围的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在日本,教育界正将从0岁到12岁这一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何让儿童更好地学习。著名的幼教专家、日本白梅学院大学教授无藤隆将幼儿时期的后半部分称为“学习的萌芽”期、将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时期称为“学习的自觉”期。幼儿期以感觉性和身体性的学习为主,小学阶段则以语言性、自觉性的学习为主。儿童在学习的萌芽期主要进行感觉性和身体性学习的同时,也逐渐朝着自觉的方向发展。在玩的过程中,儿童开始注意到别人所说的话并因此进行自我调整或产生兴趣。到了学习的自觉期,儿童以自己在幼儿时期进行的感觉性和身体性学习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学习的自觉性。而从感觉性和身体性学习发展到语言性和自觉性学习的契机就在儿童的天性之中。
无藤教授认为“玩”的定义就是肯定性地去接纳事物的活动,保育园进行的学前教育就是要通过让儿童玩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将0至12岁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儿童的学习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学者的研究阶段,西五反田保育园从2008年开始就与附近的品川区立第一日野小学展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如今,保育园的孩子可以经常去小学宽敞的操场上玩耍,保育园的园长与小学的校领导也定期会晤。对于保育园来说,与附近的小学进行交流不仅拓宽了孩子们活动的范围,而且可以让即将入学的儿童提前体验学校的生活。而小学则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如何度过幼儿期的。据说,所有第一日野小学的老师都利用暑假期间去保育园体验如何当保育员,而西五反田保育园的保育员们也经常去小学参观教学的情景。频繁的交流让双方都作出了改进。西五反田保育园在即将入学的5岁班上实施了各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其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上小学之后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与节奏;而针对刚刚入学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的特点,第一日野小学竟将一年级每节课的时间从原来的40分钟减少到15分钟。
松本园长说,由于城市化的进展,现在日本大多数孩子都不能在路边与伙伴玩耍,平常都是过着从家里到保育园或幼儿园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因此,日本的学前教育特别注重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懂得社会的规则。儿童是通过身体来学习的,对他们讲道理并没有太大用处,只有让他们在与伙伴玩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吵架、和好的过程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政策:弱势儿童的学前班
通过“在祖国关怀下健康成长”等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俄罗斯独立后,国内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婴儿出生率急剧下降,不少贫困家庭的幼儿由于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失去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机会。为保证每个幼儿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俄罗斯各州、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性学前班。学前班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家庭贫困的幼儿(尤其是经济贫困的单亲家庭幼儿)、孤儿、残疾幼儿以及弃儿,旨在为这些处境不利的幼儿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该机构的教师大多由退休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担任。而对于残疾幼儿,根据地方教育委员会的规定,学前班还聘请医院的医护人员来指导、精心治疗和护理。学前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会根据幼儿的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首先,对于那些错失早期知识启蒙、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幼儿,学前班教给他们进入小学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其次,对于单亲家庭的幼儿或孤儿,学前班就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在祖国关怀下健康成长”等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最后,在保证幼儿获得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受教育权利后,学前班注意训练幼儿独立生存的本领,培养幼儿的顽强精神、坚强意志、吃苦精神和自理能力,让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政府:重视学前教育质量
致力于促进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利用高科技进行网络合作来提高全国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
俄罗斯政府把学前教育定义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基础之一”。俄罗斯《教育法》中专门载有学前教育的章节。俄罗斯学前教育的办学形式灵活,公民可以按自己及儿童的需要选择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前教育服务。
为保证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对本地区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实行每5年一次的考核制度,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办学。在师资保障上,俄罗斯一些师范类高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师资,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受教育程度。
为改善学前教育质量,莫斯科市近年开启了“教育:从婴儿到学校”工程。该工程既可研究和归纳该市最好的办园经验,同时又能把经验推广到其他学前教育机构中去。该工程成果显著,初步改变了莫斯科市学前教育滞后的局面,引导着很多从业者积极采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莫斯科市学前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并服务社会的教育试点,我们致力于促进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并积极与其他城市分享经验,利用高科技进行网络合作来提高全国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莫斯科市将建立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平台,集全世界智慧来探索优质学前教育的发展道路。”
←英国一家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上,孩子们被精彩的节目逗得哈哈大笑。资料图片
学前教育是否必要?倘若答案肯定,政府如何确保其公平,又如何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是什么?如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现其“科学化”,阻止其“小学化”?——随着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无论东方西方,穷国富国,上述这些让年轻父母魂牵梦萦、让教育专家伤透脑筋的问题,至今仍然需要面对来自整个世界的追问。
学前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心智发育健康水平,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度。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哈吉·柴提博士在近期一项研究成果中宣称。他在针对12000名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田纳西州出生的孩子的跟踪研究表明,当这些孩子到了而立之年时,幼年接受过优秀启蒙教育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获得了更好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这说明什么?说明学前教育必不可少。
谁能说学前教育不是儿童的一项权利,不是全民教育的基石,不是改变生活质量的前提,不是消除贫困的保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博士指出:“如果一个儿童在早期没有受到激励去学习和参与,他或者她成年后很可能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失败。社会越晚干预家境有问题的儿童,将来就会花费越多精力去矫治。政府必须意识到幼儿早期教育对促进平等和提供劳动技能方面的重要意义。”如此看来,学前教育不仅重要,而且是政府应当承担的一项重大责任。
客观而言,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对学前教育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全球学前教育最基本的问题仍未解决: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公立幼儿园,入园难仍然是全球通病。显而易见,如果政府不能提供让所有孩子都能进入公立幼儿园的法律保障机制,那么学前教育就不可能公平,其社会公共事业的法律地位也就无法得到保证。理论上讲,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政府都应当开设足够的公立幼儿园,有了幼儿园的平等,才会有真正的社会平等。
那么,怎样的学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如何教导孩子才能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才能为他们日后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学前教育到底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调查显示,中国幼儿园关注的重点是识字和算术;澳大利亚幼儿园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体能;美国幼儿园则把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法国幼儿园则开设了读书、写字、计算、归纳、推理等各种课程。
识文断字、计算推理也许的确是开发儿童智力、训练儿童思考力记忆力的有效方式,但是游戏、劳动、交往等行为或许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协调和组织能力。提前学习学校课程也许可以帮助孩子早些适应小学生活,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状态或许才会更好地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纯真天性。究竟该如何是好呢?全世界的教育专家争论不休,父母们纠结难安——关于教育,这个时代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带来更多的焦虑。
日本的学前教育主要在保育园和幼儿园进行。日本的保育园有点类似国内的托儿所但也兼具教育功能,孩子出生4个月后就可以申请入园一直到上小学之前,而幼儿园至少要在3周岁以后才能入园。日本的学前教育是如何开展的呢?记者最近采访了东京都品川区西五反田保育园的园长松本纪子女士。
在听到记者有关最近中国的幼儿园非常重视学习的介绍之后,松本园长笑了。她说,日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在经济发达之后人们必然开始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够更早、更快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然而,在幼儿时期过多地进行知识教育并不符合儿童的天性,将精力放在如何教孩子算术或背诵上或许会忘记在这一阶段最应该教给孩子的东西。例如早早地教给孩子1+1=2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在儿童的眼里这一问题说不定有其它答案,而这正是培养孩子想象力、促使其产生学习欲望的机会。最关键的是,儿童在每一个发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只有针对每一阶段采取对应的教育方法才能最佳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如果错过时期则很难再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了。学龄前的儿童并不适合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喜欢玩,所以在进入小学前的保育园教育都是以玩为主。
松本园长认为,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学习欲望而不是教给儿童多少知识。在儿童入学之前的时期,其身体发育并不适合学习太多的知识。当然如果大人强迫孩子学习,他们也会去死记硬背乘法口诀或古诗词,但这就像拼命地拉一根橡皮筋那样,很有可能在一不小心时将其扯断。在西五反田保育园,0至2岁的幼儿全部都是玩,3至6岁的儿童则是在玩的过程中主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这涉及到如何表达自己、如何理解对方以及如何接受周围的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在日本,教育界正将从0岁到12岁这一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何让儿童更好地学习。著名的幼教专家、日本白梅学院大学教授无藤隆将幼儿时期的后半部分称为“学习的萌芽”期、将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时期称为“学习的自觉”期。幼儿期以感觉性和身体性的学习为主,小学阶段则以语言性、自觉性的学习为主。儿童在学习的萌芽期主要进行感觉性和身体性学习的同时,也逐渐朝着自觉的方向发展。在玩的过程中,儿童开始注意到别人所说的话并因此进行自我调整或产生兴趣。到了学习的自觉期,儿童以自己在幼儿时期进行的感觉性和身体性学习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学习的自觉性。而从感觉性和身体性学习发展到语言性和自觉性学习的契机就在儿童的天性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