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侧记 一首中国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纯净柔和;一首意大利歌《缆车》豪放欢快,8月13日,在深圳大学合唱团的无伴奏演唱中,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以“不一样的精彩”启幕。 这是大运会历史上第一次举办世界大学校长论坛。 “我们的1.4万名学生来自全球106个国家,以及美国的50个州。目前我们有1000名校友在中国生活,有超过1000名学生在中国学习,每年招收近300名中国留学生。”美国纽约理工大学校长爱德华·奎里亚罗斯脱口而出一串数字,“21世纪是一个能够提供无国界教育的世纪。” 21世纪大学的新使命和人才培养,成为本次论坛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未来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 “体育与心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对领导的培养。我们需要有勇气的人,能够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大学面临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有效沟通能力的人才。”悉尼大学校长米歇尔·斯宾塞表示。 “国际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国际化不仅仅是更多的外籍教师和更多的留学生在你的大学里,要用更加全面的方式看待它。”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认为。 无论是分析提高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还是交流大学体育与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抑或是探讨绿色大学建设,论坛的不同议题都紧紧围绕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相同热点。 “16年前,上海交大和欧盟共同建立了中欧国际商学院,现在,中欧国际商学院已经成为世界上十大商学院之一。密歇根大学和上海交大联合研究院的首批毕业生,89%拿到了美国排名前50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坦陈,国际化的策略是过去10年学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一战略的核心环节,就是要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人才。 奎里亚罗斯提出一个新模型“全球性大学”: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只提供一个学位,一套课程,一套评估体系,一套班子管理;学生、教职员工的思想没有任何界限的约束;无论是虚拟课堂还是远程课堂,都能够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带来真正全球化的教学内容。他解释这样的全球性大学不会变成“麦当劳”模式,因为好大学基本上是研究型大学,如果好的教授、实验设备不够,就无法复制符合此类标准的研究型大学。“全球化不是把课程变成平庸课程,在不同的校区提供不同的教学并且保证一样的教学质量,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的设想立刻引起嘉宾的热烈讨论。 德黑兰大学的代表认为,国际教育合作不能只强调数量和标准化复制,重点在于质量和本土化。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校长休·布兰迪也表示,扩展全球范围的校园,是在不同校区配置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但是一定会有差异,“就像有统一的骨架,但却有不同的血肉。”他希望学生从毕业的那一天开始,就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国家中顺利工作,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公民。 但是中华台北东海大学校长程海东仍然担心,本土特色可能会在全球化大学的进程中迷失,“我们不想打造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学生。”他提醒,本地化和全球化的矛盾必须谨慎处理,“我们当然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求同存异、和谐共生。”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能否满足发展中国家提高人民技能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否真能建立平等、互惠互利的关系?学生之间的流动,是否促进了欠发达国家教育体系的根本性改变?如何对教育国际化进行批判式的评估?世界一流大学的黄金标准难道是所有大学的未来?……南非罗德斯大学校长萨里姆·巴达特的一系列“国际化”之问赢得满场掌声,“南非不需要有25所哈佛等级的大学,它更需要有25所大学能够在本地、在国家、在全球的层面上更好地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加强全球的合作以及加强全球的团结,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讲是一个重要的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论坛上为来自五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的163位高校“掌门人”加油,“作为大学校长,在座的各位,你们既有战略发展的责任,也有道德发展的责任,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教育发展要像深圳大运会的核心理念那样——‘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本报深圳8月14日电 记者 张春丽 照片为记者郭红松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