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人们对教育不公强烈关注 河北邯郸,一座以3000年悠久历史闻名于世的古城,如今有了一张新的亮丽“名片”———“无择校”城市。前几年,邯郸市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但同时“择校热”仍很盛行,许多家长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到“名校”就读,引起人们对教育不公的强烈关注。面对这一难题,邯郸通过联盟校、兼并校、设分校等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走出了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择校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邯郸的探索,为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上好学提供了有益启示。 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昨天,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称,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之道。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对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认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对于择校现象,杨银付表示,择校的背后是教育发展差距和教育质量差距。“比如义务教育,如果实现了均衡发展,就将择无可择,这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之道。” 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 “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杨银付说,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资源配置(包括学校校长与管理人员配置)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关键性指标。 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所辖区域内的教师交流做出具体规划。“事实上,我国已有不少进行教师交流轮换的成功案例。”例如辽宁省沈阳市2006-2008年,五城区教师进行大范围的、制度性的、“人走关系动”式的交流和轮换,这是沈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交流。 当然,教师交流也包括各种柔性交流的方式,例如山东潍坊、四川成都等一些地方建立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或教育联盟。此外,《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从而达到调控初中生源分布的政策效果。在这方面,不少地区已在探索实施这项改革,河南省新郑市从1997年开始实行的“给初中分配名额,为高中均分生源”的改革,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过程,要努力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发展,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 百姓声音 “外来娃”借读建议免赞助费 在北京已经工作10年的李女士,儿子今年开始上幼儿园,由于不是北京户口,李女士除了每月交纳1000多元的入托费用外,每年还要另外再交1万元的赞助费。昨天,李女士扳着指头算了算,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如果在北京借读10年,光赞助费就高达10多万元。“现在我们夫妇已经开始为孩子攒这笔赞助费了。”李女士希望,不久的将来,外来务工子女能跟北京市民子女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能取消赞助费。 ■ 北京政策 2015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 昨天,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想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要靠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市将努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及教育质量差距,力争在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在2015年实现各区县内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均衡。”这位负责人表示,北京市还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择校。(记者杜丁) 我有话对教育部说>>> 对各地教育厅、教育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