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朱慧卿绘
7月26日,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在全区公检法系统竞职笔试中,突破常规思维,独出心裁,聘请18名小学生担当“监考官”。孩子们童心无邪,“秉公执法”,考场上发现25名作弊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举动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人们从诚信的失守、育人环境的尴尬、公共权力的弱化等方面进行思索,对利用
“童稚”揭弊的举动很少有欢欣,多的是忧思,期望不再有“来者”。
“孩子能干好的事,大人们为何干不好?”
——反思“诚信缺失”
请幼小的孩子担任公检法系统官员竞职笔试的监考官,要“童稚”去“秉公执法”,创意者与主办者的良苦用心何在?
真的是孩子的监考能力胜过成年人?儿童文学作家王功恪说:“人之初,性本善;童真可敬,无私无欲。小学生们涉世不深,童心未被世俗污染,不知所谓的‘利害关系’,没有任何个人考虑,不懂得什么是人情、面子,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打击报复,所以能尽最大努力按照监考员守则的要求完成任务,这也许是主办者的用心所在。”
近年来,在有的地方,考试尤其是某些部门组织的成人考试作弊成风,有些人对这一突破“诚信底线”的行为不以为耻,严格执行考场纪律的老师被威胁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一种极其反常的“猫怕老鼠”现象,导致一些老师不愿意监考。18名监考孩子的举动,的确击败了世俗的潜规则。为什么人们还忧心忡忡呢?山东省原临沂六中退休校长韦勇说,孩子们无论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执行能力,都远逊于成年人。只是“大人们”在监考时常常会有顾虑,如果监考者揪出作弊的官员,势必会得罪人,引火烧身,甚至会招来打击报复。常言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就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考场纪律松弛,影响了考试的公信力。 [1] [2] [3] [4]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