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心阅读】
2008年,沈阳拿了个不光彩的“第一”:全国两会期间,进京非正常上访达330人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位。这个“第一”,折射出严峻的信访稳定形势,全市群众进京访、非正常上访占全省的40%以上。然而,今年以来,沈阳进京访人次同比下降88%。去年北京奥运会、今年全国两会,进京访为零,一大批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解决。
巨变源自新体制机制的运行,这套新办法、新制度,被称为解决信访问题的“沈阳经验”。
“中转站”变成“终点站”
“进了信访大厅,就不用再进第二个机关的大门了,中转站成了终点站。”上访群众这样说
沈阳市最大的广场市府广场东面500米、市府大路北侧,有座不起眼的小楼——沈阳信访大厅。楼前有个公交站牌,16条公交线经停这里。19个主要职能部门进驻,19个接访窗口……老百姓知道了去哪里上访。
走进沈阳信访大厅,四周悬挂着数不清的锦旗。“从去年6月运转以来,收到300多面锦旗,1000多封表扬信。”沈阳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陈国强话锋一转,“这锦旗就像补丁一样,是对过去的弥补,对以往不足的改进。”
过去确实应该弥补。2008年以前,沈阳全市群众上访量每年都近16万人次,大量群众的合法诉求得不到解决。“信访部门只具有转办、督办、协办的权力,我们也不好直接插手处理。”信访干部很无奈。“你告来告去,最后信不还是转到我手里吗?”一些基层干部狂言,你告状能奈我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解决信访的长效机制。”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说。沈阳市委、市政府冲破固有模式,整合行政资源,对信访部门进行重新建构,建立了市县(区)两级信访大厅,房产、城建、工商等19个主要职能部门在信访大厅设立了19个接访窗口,形成了接待“一站式”进行,群众来访“一条龙”服务,信访事项“一体化”调处,解决问题“一竿子插到底”的信访工作新体制,一改过去中转、交办的信访工作模式。
信访事项属于咨询类或比较简单的,现场直接化解。对属于复杂、疑难事项,大厅设立了四级会诊调处机制解决。第一级,各驻厅部门主任直接决策调处。第二级,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信访案件,由大厅分管主任召集相关单位、部门,集中研究协调、解决。第三级,对于联合会诊还无法解决的,由信访大厅主任召集,邀请有关专家和责任单位负责人专题研究。第四级,对大厅主任无法解决的重大信访案件,提交市联席会议解决。
“软部门”有了“硬实力”
“信访部门硬起来,解决群众的事,才能快起来。”信访干部这样说
沈阳调查摸底发现,截至去年5月,沈阳有8万多户房子无法办理房产证,无“房本”群众,户口不能落,孩子学不能上……于是不断上访。这些房子,多是因为开发商缺手续,或违规变更设计图纸,或消防验收不过关等,无法办理房产证,成为“死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怎样解开这个“死结”?沈阳市领导提出,“两条腿走路”,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解决房产证问题工作组,下设“办证组”和“追责组”:一方面公检法司等部门倒查责任;一方面缺什么,由政府部门向开发商讨要。一年内,办理了2.5万户房产证。
在沈阳,信访大厅被称为“八有”部门:决策有权威,指挥有力度,调处有效率,基层有网络,处置有良策,预防有效果,资金有来源,干部有保证。
“信访大厅联席会议形成的决策,以函件形式发到各个委办局,一般都是直接执行,落实非常到位,基本没有打折扣的。”沈阳城建局驻厅办主任李晓东说。针对疑难积案,信访大厅专门成立了两个专案组,已化解积案9100件。
大厅成立以来,两级信访大厅共受理来访95515案次226171人次,现场化解32631案,立案调处24993案,直复化解37891案;受理市民诉求电话129212件次,办结率99.23%;受理群众来信6715件,办结6177件,办结率92%;通过帮扶救助息访5598人。
“过去信访局63人,还包括司机;现在380人,不包括司机。”陈国强骄傲地介绍,“自身编制并未增加多少,关键是整合资源。”
“解决信访问题,该花的钱一分不能少;花出去的钱,一分不能漏。”沈阳市市长李英杰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还账的钱,维护群众利益的钱,沈阳舍得投入。沈阳设立了解决疑难复杂信访问题专项资金,主要解决“骨头案”、“钉子案”、“无头案”,并实施困难救助。市财政保证随用随支,敞口供应;各区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各县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去年一年,全市财政投入资金22.4亿元,解决信访问题7634件。
“如今,在沈阳‘群众有事找大厅’的氛围日益浓厚,正确的信访导向已经形成。”市委副书记苏宏章表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