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援川干部张启标:“人活着,总是需要点精神的” |
2009-08-19 |
|
他冒着余震一次次鉴定危桥,有时靠一根绳子悬吊空中;他坚持科学援建,修筑了一条条桥梁和道路;他三进灾区,忘我工作,最终积劳成疾,身患心肌梗塞、冠心病、高血压三种疾病,但在两次做完心脏搭桥手术后,目前仍在青川灾区指导援建工作。
这就是浙江援建干部的标兵、中共党员、湖州援建青川的工程师张启标。
现年47岁的张启标是湖州交通规划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湖州市援建青川县马鹿乡指挥部工程建设小组副组长。在去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就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检查桥梁和道路。
张启标一张去年的工作照,展现了当时他工作的拼命状况:老张身上绑着安全绳,整个身子悬挂在半空中,正在勘察桥梁受损情况。
“其实这些不算什么,当时对我压力最大的是桥梁损害情况的评估,因为需要勇气对自己的评估负责。”张启标说,大地震后,灾区的很多桥梁已经成为危桥,如果在平时,完全可以一封了之,但是,在抗震救灾最为紧要的关头,封掉一座桥,意味着隔断一条生命线。
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细致的勘察,张启标在广元市青川、剑阁等地连续奋战14个日夜,检查桥梁49座,未出一次事故,保证了抗震救灾的顺利进行,他也因此被评为浙江交通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8月22日,湖州援建青川指挥部成立,张启标第一时间报名,而当时湖州市已经明确,第一批先进个人原则上不安排第二次进川。
“我当时向院里领导说,救灾延误不得,我第一次去,已经积累了大量实地资料,如果我去,不需要别的同志重新勘察,能节省时间。”这个理由,最终让张启标二次进川。
在青川援建期间,张启标始终坚持科学援建,连空气都成为他做出决策的依据。建滨江路的两座桥,湖州规划院规划设计桥身需要采用C50的标准。张启标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青川根本没有能达到这个标准的石料和沙子,外面运进来,成本太高,建议降低到C30的标准,然后在桥身中间加钢筋混凝土桥墩。
但有人提出钢筋腐蚀会对桥梁产生损害,张启标专门带着这些同志到农民家里看裸露在外20多年的钢筋。“我第一次来就注意这里的空气,青川不像内地,生态环境很好,没有酸雨,裸露在外20多年的钢筋锈迹只有一点点,不需要担心钢筋的腐蚀问题。”最终张启标的建议被采纳。
在坚持科学的原则上,张启标对援建工程的质量一丝不苟。马鹿乡砂石村有2.39公里的道路要硬化,张启标几乎天天到工地上来。村里负责修路的徐富乾说,我们以前没修过路,连搅拌机都不会开,是张工手把手教我们的,平时他脾气都很好,就是在施工质量方面经常和我们“斗硬”。有次张工去别的援建工地,我们就自己铺了60多米的水泥,结果第二天张工检查后就一定要我们翻工,说我们铺得里面低外面高,容易积水,会冲垮路基。我和他吵起来了,就这点小工程,以后注意不就行了?张工说,灾后重建是件严肃的事,再说这条路最终得实惠的是你们自己,不能有这样的想法。最终,这段路得以翻工。今年青川又遇上历史罕见的洪水,这条路没有毁坏,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张工的苦心。前段时间张工生病,我们村里人都托人去医院探望,他是个好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湖州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李明全说,在援建的一年时间里,张启标参与完成了广元及青川灾区52座损毁桥梁勘测及修复加固工作,牵头完成了马鹿乡6条公路和5座桥梁规划工作,并帮助马鹿乡90%的灾民搬进了新居……
今年4月份,同事们发现张启标很容易生病,但他总说没事,可能是疲劳所致,因为进川前两次体检都显示没问题。当时指挥部已安排张启标4月份休假,他说最好延迟到6月,一是整个援建项目刚刚铺开,这时走不好;二是6月女儿刚好高考,可以回去照顾一下。于是,张启标继续和同事夜以继日地工作,早晨7点起床,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
5月份,广元的医疗队来给大家体检,张启标查出因为过度疲劳,患上了高血压、心肌梗塞、冠心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后经复查,张启标被紧急送往湖州,做心脏搭桥手术。
可就在治疗期间,张启标还一直关心着灾区的情况。同事陈平说,指挥部司机小何的家在洪水中被淹了,张工一听之后,马上要我带点钱给小何。
张启标的同事们说,张工就是这么一个人,关心别人多,考虑自己少。同住一室的马善林说,我晚上睡眠不好,张工总是要等我入睡,他才从外面回来,这样他每天至少要比我少睡半小时。
由于长期在外,张启标对家里照顾很少,妻子身体不是很好,女儿今年高考也不是太理想。“我最亏欠的是家里人,我从湖北调工作到湖州9年了,都没带妻子、女儿去南浔古镇玩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过两次心脏搭桥手术,张启标度过了危险,身体开始好转,这时他又嚷着要回青川:“中央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我们的援建任务更重,而我们的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重新派个人,一切又都要从头开始,我自己注意点,按照医生的规定,还是可以工作的。”
考虑到援建的实际困难,经过专家组会诊,张启标8月份重新来到了青川。“我现在挑不了一百斤的担子,挑个50斤也行,能够让战友们压力轻一点。”张启标说,“我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在汶川地震这样的灾难面前,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人生无憾。人活着,总是需要点精神的……”(记者裘立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