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热点案例”法意与民意
2009-08-19

司法案件素来是社会热点。近来各地多起酒后驾车撞人案件的判决量刑,被一并置于舆论聚光灯下,成为“热点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热点案例”处于舆论中心,社会关注度高。其审判结果若与舆论民意发生偏离,则纷扰立现:有质疑审判公正、法律正义者;有批判舆论审判危及法律尊严、民众应提高法治素养者。二者泾渭分明。有论者进而认为,司法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殊难统一。

细辨之,前述“热点案例”中,审判结果一出,民意反响已经形成了社会效果,关键在于其社会效果积极与否。

积极的社会效果从何而来?从严格司法程序、全面公开信息、舆论充分辩论而来。

部分民众对所谓“同案不同判”的误解,对宽严相济政策的误解,与法学素养关系不大,更本质的根源在于对司法正义信心不足,源于对某些“特权阶层”的社会对立情绪。

因而,审判当首先以严格的司法程序、严谨的法条应用、严苛的司法操守,来化解公众的质疑,用每一次严明的法判来树立民众对司法的信心。

宽严相济政策,被民众联想到特权干扰司法公正,很大一个原因是司法程序不够透明。任何遮遮掩掩的行为,天然具有可怀疑性。如果在一些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可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关键的信息千呼万唤出不来,公众质疑被置之不理,就可能会激化起民意的对立情绪。

在司法活动中,公开所有能公开和应当公开的信息,是法治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寻求积极社会效果的前提。

当然,即便司法程序正义、信息公开透明,审判结果仍可能与社会舆论、与民意有距离。

此时,便不能以民意指摘司法审判。司法审判具有特殊专业性,必以法律为准绳。古往今来的事例已经证明,审判活动当尊重大众民意又与之维持一定间隔。所谓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后者必不以委屈前者为前提,相反,积极的社会效果必然建立在公正的法律效果基石之上。

另一方面,民众的意见未必不代表法治的方向。例如,醉酒驾驶酿成交通事故频仍,现有法条在定罪中凭据有所不足,罪刑不相适应,舆论提出是否可单列“酒后驾驶致人死亡或重伤罪”。立法应及时回应正确合理的民意,将修法提上日程。

如何判读民意与法意的微妙关系,公众舆论的充分辩论不可或缺。而透明公开的司法审判活动则是最好契机。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开争辩中,达成法意与民意的交集,法治社会可由此不断前行。(董瑞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篇:留守儿童需要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以投毒罪判处污染环境者:快意难掩尴尬
    ·“热点案例”法意与民意
    ·留守儿童需要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
    ·综合减灾“十二五”规划编制理念
    ·广州整治酒驾抓到公务员 被拘司机称度日如
    ·国企掌门人能否到民企挂职锻炼
    ·广东:不鼓励建太超前污水处理厂
    ·中国北方旱区将有明显降水 南方高温天气将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 百姓有了廉价优
    ·广东:反腐突出问题 工程建设居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