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县域复兴必须壮大县域经济,这样才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长远之策。我们认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县域复兴,需要采取以下战略对策:
第一,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个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在创业扶持方面,要构建完备的创业融资体系,增强创业资本的可获性;要健全创业的服务体系,使创业的门槛最低化;要健全创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使创业者的能力最大化;要完善创业政策的扶持体系,使创业的成本最小化;要建设创业基地和园区,使环境最优化。同时,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特别要重视两股力量,一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精英”群体。他们经过打工实践,在外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术,拥有了资本,接受了现代城市中创业观念的熏陶,具有饱满的创业激情。积极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必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以四海创业的“浙江人”为代表的商帮力量。据估计,有390万浙商活跃在浙江以外的全国其它地区。他们不仅为当地创造了GDP和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的企业家精神有利于激发社会上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形成尊重创业、鼓励创业和保护创业的社会氛围,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要以工业化为先导,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工业化为先导,在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新特优”方向发展。一是要引导产业集中,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技术水平比较高、发展基础比较好的现代加工型乡镇工业和服务面广的第三产业要向县城集中,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二是要结合区位特点,优化县域工业结构。充分利用县城是沟通城乡的“商品链”、“资金链”、“物资链”、“信息链”以及“交通链”的优势,大力发展交通、通讯、城乡贸易、仓储、信息中介、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对于一部分经济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并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卫星城市应考虑利用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三是要顺应发展趋势,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防止被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转移到县域,做到引资不引污。
第三,要以依托县城的农村城镇化为方向,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县城是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城镇化最有发展潜力的区位。“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有利于城市的合理布局、突破城镇建设和就业安排的资金限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以及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当前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应该以县城为依托,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农村城镇化的经济中心,通过县城把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扩展到乡村,使县城成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桥梁,阻止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高速集中,缓和大城市的压力。为此,一是要合理布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建设不同规模的城市。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县把城关镇发展为30-50万人的中等城市;在50-100万人的中等县以城关镇为依托建立20-30万人的中小城市;在50万以下人口的小县要把县城做大。二是要科学规划,发展内涵式城镇化。对县城发展要科学合理规划,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以及各种建设活动要进行综合部署,兼顾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并切实加强农村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 tujian.org
第四,要以农业产业化为途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实践证明,要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能主动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与大市场的矛盾,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发展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延长农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为此,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地流转模式,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这将极大地释放土地的活力,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和层次。同时,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关键是要建设好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活了,才能带动一大批农民致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为纽带,立足于地方特色,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运输和贸易,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五,要以“扩权强县”的改革为契机,调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当前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管理体制上对县域经济“松绑”,以“扩权强县”的改革为契机,通过扁平化放权式改革把县域经济做强。一是要把“扁平化”的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扩权强县的突破口。在省以下启动和推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完善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体制。二是要把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扩权强县的配套措施。积极扩大县级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县级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金融部门要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探索满足农民和其它居民资金需求的新形式。在民间借贷比较普遍的地区,可组建区域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社区银行等,启动民间资本。三是要把因地制宜作为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的重要原则。有些地区“市管县”体制还在发挥着积极作用,有些地区客观上需要维持现行的“市管县”的体制,因此扩权强县的改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汉大学教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