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升,政策取向不能变 ——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进入合龙阶段的京沪高铁淮河特大桥主桥(9月29日摄)。 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发挥着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 11月5日,是中国经济值得铭记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央果断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在过去一年中,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奋力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新华社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刺激经济政策不可能只带来100%回报而不付出代价,但要努力减少不必要代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低潮期产能过剩较多,与需求不足尤其是投资体制缺陷有关,非“4万亿”所致
●不能用压投资特别是压民生性、公共消费性投资的办法来提高消费率
●目前经济增长加速度较快,要稳定政策取向,又要控制节奏,防止透支未来
如何看待“保8”的代价
在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间找到市场能容忍、资源环境能承受的合理均衡
记者:有观点指出,为实现保增长目标,一年来投放过多货币,造成通胀预期;并视之为“保8”付出的代价。您怎么看这一观点?
陈东琪:这一年来,中央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政策措施,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其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总体经济实现全面回升,全国上下都认可,国际评价也很高。如果中央不采取这些措施,我国经济就可能出现严重衰退,目前这种好势头就要在市场疲软、经济萧条几年以后才能出现。
任何一项政策措施不可能只带来100%的回报而不付出代价,“没有免费的午餐”,宏观调控实际情况也如此。“保8”也好,实施“4万亿”也好,目的是尽快扭转经济下滑趋势,这是政策“预期收益”。为了获取这些收益,不得不付出一定代价。货币、信贷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加,物价就会上涨,这有一定的相关性。要经济增长、不要价格上涨,很理想,但不现实。科学调控要努力达到的目的,是在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间找到一个市场能容忍、资源环境能承受的合理均衡。
当然,如果经济增长以质量下降、能耗更高、环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个增长就没意义,就不能要。目前投资中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是长久以来想解决但仍未解决的公共投资体制缺陷所致,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而不是放弃4万亿大单。 [1] [2]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