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 贾庆林吴伯雄出席
2009-07-13

  本届论坛由中共中央台办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主题为“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这是论坛自设立以来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重点讨论三项议题: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

tujian.org

  闭幕式由中台办主任王毅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共同主持。蒋孝严首先宣读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一、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二、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四、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五、加强两岸新闻交流。六、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毅对蒋孝严宣读的“共同建议”表示肯定,称这份“共同建议”是与会各界人士集思广益的结晶。文件中提出的六个方面二十九条建议,充分体现了两岸各界的共识。概括起来有四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共同建议”充分肯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充分肯定了新形势下加强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 其次,“共同建议”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文化和民族认同是凝聚两岸同胞共同意志的根基所在。第三,“共同建议”提出了加强两岸文教交流的总体思路,为推动两岸文教交流迈上新台阶描绘了蓝图,也为今后两岸协商文化教育交流打下了基础。 第四,“共同建议”提出了两岸文教交流的具体合作项目和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涉及20多个领域,展现了两岸文化教育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前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吴伯雄随后发表讲话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自举办至今,两岸经贸、文化人士每年齐聚一堂,就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在促进两岸的互信和互惠上有相当重要和具体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表示,今年论坛最重要特色是以推进与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为重点。

tujian.org

  吴伯雄表示,21世纪是两岸合作共创新局的契机。在全球的金融风暴之后,相较于欧美先进国家与诸多新兴市场的大起大落,两岸的经济状况显得相对稳定。当全球都在寻找景气复苏的合作交流与共荣互惠,或许就能创造双赢的崭新局面。经过论坛的意见交换与讨论,未来两岸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期待会有更多的互补效应与合作机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贾庆林发表讲话说,代表中共中央,对于论坛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界人士冒着酷暑,付出了辛劳,贡献了智慧,表示衷心的感谢。 tujian.org

  他说,本次论坛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两岸经贸文化合作论坛,是一个两岸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凝聚共识的一个重要的平台、一个重要的渠道,它可以发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替代的先导作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贾庆林表示,只要两岸双方不断巩固和深化政治互信,努力创造条件,我们就能够不断地破解两岸关系中的其它难题。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两岸同胞共同选择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前景是光明的。

tujian.org

     相关链接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 贾庆林吴伯雄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主任会议召开
    ·两岸金融合作 福建先行先试
    ·我省技工院校毕业生 就业率96%以上
    ·18日起桩考须在10分钟内完成 超过时限一票
    ·我省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海西大讲堂报告会举行
    ·全力筹办全国特奥会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南平旅游界:构建合作平台 推进旅游协作
    ·烛光祈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