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销社行业日子难捱的今天,英德市供销社却风光依旧,生机勃勃。2003年以来,英德市供销社通过大胆改革和创新经营管理机制,连续七年实现盈利,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先进集体”,被国家人事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全国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成为粤北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供销系统单位。
“三板斧”理顺管理体制
英德市供销社与各地供销社一样,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然而进入市场经济后,其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农资流通领域重新洗牌,该供销社也濒临被淘汰的边缘。
面对每况愈下的经营形势,英德市供销社决策层没有消极等待,而是不断探索改革发展新路。2003年开始,进行大刀阔斧改革,首先推出三大举措:一是给企业“减肥”,采取身份置换的方式,将原来2000多名系统职工精简至160多人,使企业“轻装上阵”;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将下放乡镇管理多年的基层社收回,由市供销社统一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企业开支失控、资产监管缺失和利用不到位的现象;三是完善资产拍卖、租赁管理制度,千方百计留下有保留价值的资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通过新一轮的改革重组,英德供销社出现人心思进、人心思变,积极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与农共“舞”,“鱼”傍水活
市场经济时代,供销社独家经营的局面已不存在。在探索发展新路中,该社坚持走“县基联合、工商联合”的路子,实施农资连锁经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农为本,与农共“舞”。2005年起,供销社启动益农生产资料公司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在市区设立化肥、农药配送中心并建立直营、加盟农资连锁经营门店105家。通过改造,益农公司被确定为全省供销系统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其农资配送中心和下属50家农资店被列入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和省扶持。
为更好地发挥供销社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职能,2006年1月,全省首家县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英德市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成立,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4个,入社社员2428户,带动了1.6万户农民参与产业化种养,年实现农业产值1亿多元。
开放办社,增强基层社实力
经营、投资结构单一是英德基层社多年的经营弊端。针对基层社实力不强等情况,2006年该市供销社坚持开放办社,大胆改革人事制度,改变农资经营方式。以石灰铺、望埠供销社、益农公司为切入点,分别招聘三位带资300万、500万和800万的社会人才,参与经营管理,不仅避免了企业承担风险,也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石灰铺供销社当年就实现盈利8万元;望埠供销社销售总额达3152万元,比上年增长近3倍;益农公司销售各种化肥4万多吨、农药2500吨,销售额逾亿元,比上年增长了近一倍。
盘活资源,实现资产增值
为增强发展后劲,该市供销社把盘活低值资产作为供销社生存发展的战略,以产权置换的方式与南海开发商合作兴建“世纪名都广场”,改变过去单一出售土地或房屋的做法。
2007年1月,世纪名都广场正式开业,成为英德城区改造建设的新亮点。通过合作开发,该社得到价值超过4000万元的商铺和房产,比开发前的土地及房屋增值近三倍。
以人为本,妥善解决分流人员补偿问题
据介绍,英德市供销社鼎盛时期员工多达2565人,近年改革置换职工身份近2000多人。员工分流后,需支付一大笔安置补偿金。该社筹集资金2950多万元,解决了1800多名下岗职工的安置补偿金和拖欠社保金等问题,并通过购买医保的方式,使全系统870多名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医”。
(实习编辑:钟素萍) 见习记者/焦莹通讯员/黄振生曾伟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