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韶关调研时提出,韶关要解决人力资源培训和配置、提高城市和产业集聚度两个关键问题,下决心打造成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这为韶关全面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解难题,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指明了方向。
5月30日,韶关市委、市政府隆重举办“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高层论坛”。韶关市市长郑振涛表示,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加快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其中一些精辟论断就是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发展对策和措施。这对韶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郑振涛表示,韶关下一步将继续深入调研,在充分吸收各位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以务实严谨、科学可行的态度,制定出最适宜韶关实际、最有利于推动韶关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步伐。
做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典范
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振涛
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韶关调研考察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韶关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把提高城市和产业的集聚度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集中有限资源,下决心把韶关打造成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闯出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路,为山区人民谋福利,为全省其他欠发达地区作示范。因此,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韶关的神圣使命。
根据汪洋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韶关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学习讨论活动中进行了深入调研,不断加快建设粤北中心城市步伐,着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韶关将重点推进以下五大建设:
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
韶关将高起点规划,强化城市规划龙头作用,按照“一心五组团”(由小岛和西联新区组合构成含芙蓉山“绿心”的城市未来主城区,曲江、韶大、白土、龙归、茨菇塘五个组团)发展规划,优化城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东优、西延、南拓、北进,拉大韶关市区框架。在此前提下,韶关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并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的建设。
韶关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人文特色,努力把韶关建设成为最适宜投资、创业和居住的山水名城,力争2012年韶关市区建成区12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以上、生产总值500亿元以上;2020年建成区15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以上、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建设成为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粤北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交通枢纽提升区位优势
韶关以“大交通”理念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集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在已有的基础上,韶关还将重点推进“五高二铁一道”(韶赣高速、湘深高速、大广高速、昆汕高速、广乐高速公路,武广铁路、韶赣铁路,北江航道)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建设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国家一级铁路枢纽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使韶关港成为粤北、湘南、赣南地区的水陆物资转运枢纽。
韶关还要积极论证、推进韶关机场项目建设进程,适时发展航空运输,力争在2012年前实现市区到县(市)通一级路、高速公路,县(市)城区、主要旅游景点、大型工业园区、物流中心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打造区域中心增强城市实力
韶关要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新兴制造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产业聚集中心。要提升现有省级工业园区和产业转移园区,规划建设新的产业工业园,并力争成为省重点扶持的大型产业转移园,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与此同时,韶关推进全民创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市区产业结构,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业,建工机械、汽车零配件和玩具产业,中医药、铝、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把韶关培育成粤湘赣三省边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发展一批辐射湘南赣南、影响华南的大型批发市场,进一步巩固提升韶关市区在本市和周边地区流通领域地位。力争今后五年内发展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
韶关还要抓好以粤北人民医院为重点的五大医院建设,打造服务粤北、影响湘南赣南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建山水名城打造旅游休闲基地
韶关突出抓好“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精品景区和温泉休闲、生态漂流和森林度假等十大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凸显名山、佛韵、温泉、风情旅游特色。
韶关要推进丹霞地貌、南华寺和马坝人遗址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努力打造成为珠三角首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推进观光型旅游目的地向休闲度假型旅游目的地转变。力争2010年来韶游客12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100亿元以上。
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提升集聚力
韶关继续强化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突出推进东郊技工教育及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北郊十里亭技工教育基地、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把韶关建成在省内乃至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区域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韶关在抓好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同时,积极引导市域农村人口有序就近转移到韶关市区,扩大人口规模,形成人口集聚效应。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引进更多的各类优秀人才,优化市区人口结构,提高城市和产业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力争在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培训、转移劳动力5万人以上,全市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由目前的4:6逐步调整为6:4.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韶关必将成为一座充满生机活力、适宜创业居住、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力的现代化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全省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典范。
借力“外脑”合作共赢
王春芙(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韶关是“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绿洲”,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素有“五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之枢纽,湘赣粤交通之咽喉”的美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良好,这为韶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韶关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创造了人均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利润总额等多项指标排在我省山区市首位的佳绩。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缩影。加快城市化进程,把有效的资源集中向城市配置,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并通过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综合考虑韶关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整体发展水平等因素,韶关有必要也有条件打造成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韶关此次举办高层论坛,充分体现了韶关市委、市政府及干部群众贯彻落实汪洋书记“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讲话精神的信心和决心。而通过借力“外脑”,征得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促进各项工作沿科学发展的轨道有序推进;充分利用合作平台,赢得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和支持,这都将对韶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韶关是一方热土,韶关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和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等方面的生动实践也将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
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枢纽
施祖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韶关市“建设粤北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是有战略远见的,是从全省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长远发展作出的科学判断。
汪洋书记在韶关调研座谈会上讲到的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把中心城市和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以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前者是对区域经济理论中关于“增长极”发展理论的最好阐述;后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根据对韶关市情的粗浅了解我们建议,提升区位条件必须建设现代化的复合网络,使得韶关成为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枢纽;必须大力改善现代交通条件,加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机场)的建设,形成一个既集聚又扩散的现代多维枢纽。同时,大力加强电力、通讯、宽带、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区域的综合能力。
搞好城市出入口与高速的衔接
王压帝(交通部规划研究院教授):2008年春节前夕的一场冰冻雨雪灾害,韶关成为交通确保畅通的重要环节,更凸显了韶关交通枢纽的地位。从发展国家交通运输大通道的角度看,加快韶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
综观韶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速度,交通枢纽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却并不明显。主要问题反映在: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对内交通结构不够合理;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农村交通发展滞后;内河运输能力亟待加强,综合运输体系没有建立;运输服务发展缓慢,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高。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思考,韶关交通枢纽建设应围绕城市经济做大做强做好服务配套工作,在比较完善的对外交通条件基础上,重点建设城市出入口与高速公路衔接的公路交通建设,级配规模要合理,改变交通环境,提升吸引力;加快解决市内快速路、主干路规划建设问题,做好高速公路与城市主要干道衔接,增强城市交通枢纽的整体合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
吴百海(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韶关要用科学发展观调整发展思路,切实做好市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培育和扶持冶金(钢铁和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电子、建材、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实力、有带动功能的产业集群,将一批产业园区逐渐升级为专业镇,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韶关要借力发展:一是借助内力,通过引进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物流空间、创新名优产品等方面,打造韶钢产业区、韶冶工业园、乐昌建材工业园等内源型产业集群;二是借助外力,通过筑巢引凤、扩大招商引资、做大产业链条等办法,打造西河沐溪工业园、乳源侯公渡工业园、始兴江口工业园等外源型产业集群;三是借助智力,通过引进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产业(企业),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引导韶关产业集群走创新发展之路,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
发挥职教培训的最大效益
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导师):韶关的市情,一方面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另一方面教育在全省却处于中上水平,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如何把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优势,是韶关发展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韶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构建体现韶关区情的区域性现代教育体系。和全国一样,韶关的基本市情是教育资源短缺而教育需求持续增长,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教育发展和改革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问题。汪洋同志在强调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时突出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这是从现阶段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的现实选择,值得联系韶关实际深入思考。
职业教育和培训包括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应该摆在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关注党政管理人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高技能人员队伍等四支队伍的建设,既要重视学历提升,更要重视能力建设,真正形成与区域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梯队。
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辐射乡镇
桂寿平(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韶关要整合物流资源,形成物流基础站场—物流园区—商贸市场的物流格局,发展集交易、加工、仓储配送和电子商务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商业形态,建立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的商贸物流体系;加快韶关市区与周边地级市、县镇的商贸物流往来,加强韶关市与邻省城市以及珠三角的商贸关系,形成商贸物流互动;在资金、土地、税费、投资商权益保护等政策方面给予商贸物流业优惠,优先发展。
在加快韶关物流建设方面,要建立韶关与周边县市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以沐溪—龙归和马坝—白土组团为核心,以高速公路和产业园区为依托,建设物流园区和商贸配送中心到23个中心镇和周边县市的物流配送网络,并在始兴、乳源、仁化、新丰、乐昌、翁源、南雄建成七个物流中心。
西联如何开发是当务之急
许学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辐射带动粤北、粤湘赣边界地区发展是中心城市韶关的基本功能。但韶关必须突破瓶颈,拓展空间以实现新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的平衡。
上世纪70年代以前,韶关主要在半岛及河东铁路沿线发展,与当时城市功能相适应。70年代末期规划跨越武江,开辟河西工业大道,引导城市向西发展,又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但时至今日,空间已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为此,韶关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又决定穿过芙蓉山向西联拓展城市空间;另经国务院批准,已将原曲江县改为曲江区,为达到新的平衡准备城市空间。
西联的开发是当务之急。西联开发要以项目和基础设施带动,通过资金及劳动力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实体空间,实现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统一。对曲江应按市区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实现“县改区”的发展蓝图。
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扶持民企
黎旭东(广东省财政科研所所长、研究员):韶关应该将又好又快地发展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抓紧抓好。韶关城区重点提升金融、物流商贸、文化和工业技术水平,以做强为中心,打造成粤湘赣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心,发挥区域龙头作用;下辖县市区合理规划布局,建立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集群,全面实现城市化。
韶关还要培育和激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韶关本土的民营企业发展,只有产生更多的本地企业家才最有示范和带动效应,过于强调“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结果就会扼杀本地居民的创富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巧妙使用金融工具,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发展产业集群。
培育大丹霞旅游产业集群
彭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目前开放的主要是北部的长老峰、阳元山、翔龙湖和锦江北段等游览区,实际利用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约占整个风景区的3%;目前绝大部分旅游产品属于初步开放的观光景点,而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等产品尚未开发;旅游经营处于低层次运作状态,相关配套产业参差不齐,社会旅游产品没有得到重视。
目前,依托韶关市区中心城市的辐射条件,发挥丹霞山的主体与核心作用,整合丹霞山风景资源和周边各种资源,实施开发大丹霞、培育大产业的丹霞山旅游产业集群战略的条件已经成熟。通过这个战略的实施,可推动丹霞山及其周边乡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丹霞山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编辑:吴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