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十年前,台湾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主人公郑丰喜身残志坚的故事曾激励和感动了一代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十年后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抵耳村,也有一个残疾青年,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克服接踵而至的磨难,谱写了和郑丰喜一样传奇的生命神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叫陈顺江,先天残疾,家境贫寒。十五年艰辛求学,得到的只是一纸大专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和一副被病魔拖垮的身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渴望成为一个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对社会有用,对母亲尽孝道。然而命运总是反复捉弄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贫穷和残疾是他求学的最大障碍。本可颠簸着行走的他如今只能靠在轮椅上给学生们上课。本就艰苦的残疾人生,注定要靠年迈的母亲手把手扶持才能勉强支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这样,他却以“大爱无疆”的实际行动第一时间为汶川灾区送去祝福,感动了于丹,也感动着许许多多善良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小学:蹒跚求学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8年10月13日,六枝特区落别乡青杠村喇叭寨。村文书陈德兴的家里,第三个儿子出世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孩一出生就被发现双足脚踝骨发育畸形,长大后可能无法正常行走。但陈德兴和妻子并未嫌弃孩子是家庭的累赘,为他取名陈顺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陈德兴把儿子带到离家6公里远的索考小学报了名。从此以后,陈顺江就挂着小书包,摇晃着难以平衡的身体,一步一瘸沿着崎岖的山路走向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每天早上,陈顺江必须起得比别人更早。父亲曾告诉他:“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才能改变你的命运。要想走出大山,你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父亲的督促下,陈顺江开始学习毛笔字,渐渐会写一手漂亮的行楷,他又学着用钢笔练了好几种字体。 tujian.org
每当拿回全班第一名的考试成绩,父亲欣慰的微笑一次次激励着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求学的路却始终伴着一路辛酸。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公里山路,对这个自幼残疾体弱多病的孩子来说,每天都是一段“长征”。 tujian.org
回忆起那段经历,陈顺江最常用的两个字是“滚”和“爬”,特别是在多雨的季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次下雨天,上学路刚走了一半,陈顺江只觉得脚底一滑,身体失去平衡,重重地翻下七八米高的田坎,顿时失去了知觉。醒来后,他发现自己躺在稻田里,头顶上传来过路同学的欢声笑语。他顺手一摸,头上、身上全是泥,手上膝上的鲜血已经渗透衣服,但是他没有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躺在田里听着蝉鸣蛙叫,歇了一阵后,他使足了全身的力气重新爬上田坎,又一瘸一拐地朝学校走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年级下学期的一天,放学时分,走出学校不久的陈顺江发现天上雷声隆隆,云层越来越低,同学们拼命地往家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跑不动,一声闷雷破天而来,紧接着狂风暴雨夹着鸡蛋大的冰雹落了下来。 tujian.org
也许是求生欲望的驱使,陈顺江索性倒在地上连滚带爬,好不容易挣扎到一堆麦秆旁边,刨了个洞就一头扎进麦堆里。他只想着:一定要保住头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风停雨歇的时候,母亲顺着这条路不断地哭着喊着:“江儿,江儿。”撕心裂肺的声音传进陈顺江耳朵里,毫无挣扎之力的他使出全身的劲儿回答:“妈妈,我在这里,我没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母亲赶来把他拽出麦秆堆,看着他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淤紫,母子俩抱头痛哭。因为站不起来,母亲只好把他背回家。半个月后,陈顺江还是起不了床去上学。邻居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来探望时说,这么大的冰雹在当地还是头一回,陈顺江能捡回一条命已经是奇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终于坚持到了小学毕业,那天的毕业典礼上,成绩优异的陈顺江走上领奖台领取校长肖成富为他颁发的奖状,不料刚伸出双手,却一个趔趄摔在台上。台下一片哄笑,校长把他扶了起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初中:父亲病逝 tujian.org
1991年起,落别民中(乡级中学)的初中生涯,是陈顺江住校生活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也是这一年,13岁的他失去了家庭生活的支柱——父亲陈德兴因肝硬化腹水,匆匆辞世。 tujian.org
看着悲痛憔悴的母亲,小小年纪的陈顺江忽然意识到: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完成,比如说报答母亲,让她颐养天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开始更加发奋读书。学校的寝室实际上就是一间大教室,几十个学生全部挤在一起。占不到床铺时,陈顺江干脆就裹着被窝睡在地板上。一群不懂事的孩子总会有人搞恶作剧:有人把脚搭在陈顺江背上,引来其他同学的哈哈大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父亲走了,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赶场天卖了包谷,母亲就把换来的钱带到学校交给陈顺江。两三元钱生活一个星期是常有的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次因为天气不好,包谷没有炕干,背到市场上卖不出去,母亲只好给他带了三个包谷粑。“如果钱实在不够用,你就把包谷粑拿去老师家烤热了再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陈顺江的眼泪汩汩地顺着脸颊流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为营养不良、身体状况不断恶化,陈顺江多次因病休学。尽管如此,他还是获得了校英语竞赛的第一名,并于1996年,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六盘水市职业技术学校(即市民中)就读高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考的体检在县城医院进行。这时陈顺江的同学们大都就近入住亲戚家或旅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于在县城举目无亲,身上只有3.5元钱的回程车费,陈顺江便打算在医院的走廊上过一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至今仍记得,那天凌晨两点多,一声呵斥突然把他惊醒。“出去,深更半夜,你在这儿蹲着想干什么?”陈顺江解释说,是因不想错过第二天的体检才来这里落脚。但血气方刚的医生并不理会他的解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只得来到医院外的墙脚边,在夜雨中一直熬到天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高中:最温暖的时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能进入高中,就无缘高考考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996年,大哥把他背到一百公里之外的六盘水市民中,老师赵华风早早迎在校门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见到陈顺江第一眼,他迎上来问:“你就是陈顺江吗?你很优秀,民中欢迎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也是在这里上高中的3年时光,让他摒弃了以往对人生的很多偏激看法。 tujian.org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真正理解到人间固有的真、善、美,我真的充满了信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事隔十多年,时任民中校长的靳茹(现任六盘水市人大副主任)至今还记得当年学校食堂里那个拄着拐杖的身影:他很瘦弱,却从不挤进人堆里抢着打饭;学生们都散去后,他只是走到窗口前打一个馒头啃着往回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通过学生科科长,靳茹得知这是一位家境极其贫寒却十分刻苦的学生。于是,她专程到学生宿舍看望了陈顺江,并为他减免了学杂费。由于会考成绩优异,陈顺江也顺利获得了学校的甲等奖学金——每期60至70元不等的食堂饭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再没有同学欺负陈顺江,大家都自发地关心这个意志坚强的男孩。见他体弱多病,上学、放学同学们都换着背他。陈顺江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正领略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真谛和爱的永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命运多舛。这四个字用于归纳陈顺江的经历,确是再恰当不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6年12月,陈顺江高烧不退。发现这一状况后,学校老师垫付了一笔费用,组织人将他背到市人民医院检查,初步诊断为伤寒,却一直久治不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眼看着他呼吸一天比一天困难,同学吕广信背着陈顺江往返于医院、学校以及陈顺江远在落别乡深山中的家之间。最后经确诊,陈顺江被确诊患有胸膜炎及大量腹水。陈顺江被迫休学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胸闷、肚子胀得厉害、浑身酸痛,陈顺江在床上一病不起,母亲甘廷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边种地,一边不断跑回家来察看,生怕儿子突然一命呜呼。 tujian.org
一个多月后,农忙接近尾声,甘廷芳把尚未出栏的小猪卖了700多元钱。可因为交不起1500元住院费,陈顺江只得在一家民营医院接受治疗。第一次抽取的胸腹水就有近千毫升。不到十天,所带治疗费就花完了,他只能躺回家中那张破旧的床上。此后,母亲四处打听偏方,找草药给他熬水喝。陈顺江一直靠这个续命,一续就是十二年。 tujian.org
休学一年后,他背着缺了角的药罐返回学校,并参加了2000年的高考。成绩并不如他的意,但是他还是上了专科线,也就是考上了如今所说的“三本”院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公里山路,对这个自幼残疾体弱多病的孩子来说,每天都是一段“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母亲甘廷芳在翻晒草药 tujian.org
▲陈顺江目送孩子们回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给孩子们批改作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简陋的课堂上,孩子们大声朗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看着悲痛憔悴的母亲,小小年纪的陈顺江忽然意识到: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真正理解到人间固有的真、善、美,我真的充满了信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再落泪,心怀感恩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5年5月,记者曾采访过陈顺江。时隔4年,记者再次到落别乡抵耳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和4年前相比,陈顺江明显消瘦了许多。4年前的那件铁锈红的毛衣,他还穿在身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感谢孩子们,是他们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尊严。”陈顺江坚毅的目光里流露出难以察觉的幸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年前的那根手腕粗的木棒已经被他拄得十分光滑。记得那时的陈顺江面色苍白,眼神忧伤。说起自己的经历,他时常会抱怨命运不公,会忍不住掉泪。他特别渴望能健康地活着,能好好侍奉母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年后再次见他,嘴角已长满了浓密的胡须。由于肌肉萎缩,他已不能自己行走,只能整天倚在轮椅的靠背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再次回忆起过往的经历,他已不再叹息悲伤。相反,他语气平静,倒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年来,他一直生活在门前四十平方米的小院子内。仅有的两次“出远门”,一次是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大哥背着他到乡里的相馆照相;再一次就是二进省城,参加电视台的访谈节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至今仍坚持练笔,练字。《贵州残联》发表过他的散文——《即使翅膀断了也要努力飞翔》,此后他通过省残联持续为他邮寄的杂志了解着外面的世界。 tujian.org
他也有着另外一种联系外界的方式——一部安装在堂屋里的无线电话。这部电话是他同学吕广信的弟弟吕广阳,一位市级报刊刚刚转正不久的记者掏出仅有的一个月的工资替他安装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年来,陈顺江得到了不少外界资助。每遇节日,他不忘给当年的校长靳茹、记者吕广阳、鼓励和支持过自己的省残联副理事长揭晓东、邮寄过600元汇款资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邢飞等人打电话祝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后,打电话和写信成为他与外界倾诉和沟通的唯一联系方式。他的手抄本《日记本中的残疾人生》被当做励志教材,保存在各级残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大心病,无力奉养母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母亲背苞谷卖换来粉笔让他内疚不已:“都不知道是谁在照顾谁?” tujian.org
上课时间到了。陈顺江拎起挂在轮椅右侧扶手上的口哨,用力鼓吹一阵。24名少年,呈一字趴在座位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把轮椅从大门边摇到“教室”最东侧的墙边,吃力地弯腰拨开脚下的踏板,把脚掌一只一只放到地面,然后用力前倾,双手趴在第一排课桌一侧,撑着身子一步一挨移到蹬在墙壁中央的小黑板前,然后转身,一屁股坐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块1.2米高、0.8米宽的小黑板经过九年的摩擦,上半部分已经发白。大哥陈顺民说,那是陈顺江办学时,他用三合板和黑油漆做的,算是送给弟弟开学的贺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母亲把一块晒干和一块打湿的旧毛巾挂在教室后排门上做黑板擦。陈顺江喊:“陈佳佳,把干的毛巾递给我。”一个坐在后排边上的女孩跳起身来,抓起一块毛巾跑到前排递给陈顺江,回到座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月3日下午上的是数学课,陈顺江在黑板上演示:9-?=2。孩子们答:等于7。他又问:为什么呢?孩子们纷纷举起巴掌,盖住一只手上的大拇指说:因为2+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一天,已任乡基教办主任一职的肖成富也坐在教室门边,看着自己的学生这样吃力地教着小孩们,这位曾任陈顺江小学时的班主任有些心酸,也帮着维护课堂秩序,教孩子们做作业。 tujian.org
“父亲教导儿子,不要埋怨命运的不公。成长着,经历着就够了。”陈顺江在日记中说。 tujian.org
“平等是争取的,不是赐予的,只有进取才有尊严,有进取才有平等。祝进取者节日快乐!”这是陈顺江写在2005年“五一”劳动节的日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侍奉71岁高龄的老母亲,但是在没有粉笔,也没有钱的时候,母亲背苞谷卖换来粉笔让他内疚不已:“都不知道是谁在照顾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在课堂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泪别大学梦,回乡办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没有课桌椅,他找来木板搭成课桌;没有板凳,他带领孩子们从地里抱来石头当坐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接到录取通知书,这是喇叭寨第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村里人也为他高兴。母亲甘廷芳也激动坏了,陈顺江开始憧憬他的幸福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0年8月26日,陈顺江第一次来到了省城贵阳,按照录取通知书给出的地址找到大学所在地。但是他身上只带有母亲东拼西凑来的1200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希望学校也能像他上高中时那样能减免学费,不料,现实是残酷的。最后一关:电子注册,需缴纳3000多元学费后才能顺利注册,陈顺江被挡在大门外。不甘心的他只有一瘸一拐奔走于校领导和报名处之间,解释请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原打算依靠贷款完成学业,但一位老师的一段话残酷地抹杀了他的憧憬。“大学要读三年,学校不是福利院。就算你真的毕业了,你能找到工作吗?还不是白读?”最后这句话严重刺激了陈顺江的自尊心。操场上,同学们已经开始军训,没有人注意到,操场边一个羸弱身影正孤独地留着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隔着学校大铁门,泪水一遍又一遍流满衣襟,他甚至想一死了之来结束这种痛苦,但回首15年艰辛的求学路,他不能让母亲来承担自己荒唐举动的后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9月17日,他在铁门边失声痛哭最后一场,算是与他的大学梦告别。省城生活已耗完他所带的钱财,他最终被大哥背回落别乡喇叭寨的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路上,想到日夜辛劳的母亲成天和自己渺茫的前途,在他摔倒过无数遍的这条回家路上,陈顺江的眼泪洒了一路。 “我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看见田间玩耍的孩子,陈顺江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他要用现有的知识,教会这些娃娃珍惜生活,珍惜读书的机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回到家后,抹干净眼泪,他找到邻居家,想借用他们外出打工剩下的空房间办一间学校,给寨子里那些失学的留守儿童办一个知识启蒙班。没有课桌椅,他找来木板搭成课桌;没有板凳,他带领孩子们从地里抱来石头当坐凳。那一年他22岁,有40多个小孩来报名学习,班上最大的学生,只比他小8岁。他订下了每人50元的书本学费标准,但乡里乡亲的,困难人家不在少数。他学当年帮助过自己的师长,减免书费。九年来,他从未收齐哪一个学期的学费。学校艰难“开张”。外出采购书本的体力活,就靠老母亲甘廷芳代劳。从县城背书回落别,年迈的母亲尽量不坐车。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再次回忆起过往的经历,他已不再叹息悲伤。相反,他语气平静,倒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多年来陈顺江一直没有放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震捐款感动于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封信感动了从地震灾区赶回北京的于丹。助手打电话告诉陈顺江,于丹教授看了这封信,哭了两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受人资助,陈顺江有了一台21英寸的创维彩电、一台卫星接收器和一部影碟机,总价值1000多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年来,这栋房屋在大哥的帮助下终于得以修缮。乡政府的接济让破旧的木门漆上了大红色,这使他破旧而狭窄的房屋终于有了一丝喜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八级地震。陈顺江每天守在电视机前跟全国观众一起垂泪。母亲背着上山挖来的草药,步行十多里山路走到大用镇集市上卖。晒干的蒲公英0.6元一斤,山疙瘩0.5元一斤。二十多斤草药,一位好心的药贩子一口气全部收购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天甘廷芳回来得特别早,一进门就告诉陈顺江:“今天运气好,很快就卖得14块6角钱。”陈顺江说:“妈妈,看你这么高兴,我给你这些钱找个好用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得知儿子想捐给地震灾区,甘廷芳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只要你高兴,我给你去乡里面寄。”但是这一趟往返是失败的,因为弄不清捐赠地址,甘廷芳只好把钱再次带回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顺江想到了经常在《百家讲坛》里讲授论语心得的教授于丹。他打算通过于丹转交自己的捐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在信封上写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于丹教授(收)”的字样,还写了几段捐赠感言,便装进这1张5元、6张1元和若干5角及1角的票子,让母亲寄出了挂号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封信感动了从地震灾区赶回北京的于丹。助手打电话告诉陈顺江,于丹教授看了这封信,哭了两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端午节特别节目《铭记》在CCTV3黄金时段播出。当主持人朱军邀请于丹教授上台时,她讲述了陈顺江的捐款故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个故事令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为之动容震撼。于丹读着信,数着钱,在场的人掉着泪。于丹说:“上亿元的捐赠叫慈善,陈顺江之举也叫慈善,是慈悲的心而产生的善举。”一位观众在博客中写道:“这泪是感动的泪,是感谢的泪,是幸福的泪。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无疆!……虽然陈顺江捐出来的钱可谓微不足道,可是他们的慈悲心怀和对灾区人民的大爱却是感天动地的。”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