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培训、提高班、强化班——每到假期,社会上便会出现打着各种名目的培训班。昨日,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针对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培训班发布警示,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培训班陷阱五花八门,要“带眼识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了解,当前一些培训班在学生报名后,经常设置的陷阱包括四种:一、玩价格游戏,事先与家长约定一个合理又便宜的价格,随着培训班开课,便不断找出理由增加费用,让参加者学也不是不学也不是,进退两难,只得挨宰;二、“名师”名不符实,在广告中号称拥有多名知名教师,一旦开课,所谓的“名师”纷纷失踪,全是一般老师在应付了事,甚至还有没有获得相应资质的教师;三、兜售资料,一些培训班不管学生需不需要、合不合适,强行把培训资料卖给学生,用这种手段来获取收入;四、小班变大班成“注水”肉,明明承诺小班开课,但实际上不断插入新生,最后小班变大班,人员众多,拥挤不堪,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工商部门提醒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一定要谨慎,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查看办班者是否有教育部门审批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是否有合格的老师、办学场地;其次,要查看办班者是否有民政部门颁发的《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第三,要查看培训班是否有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