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江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实践科学发展 推进公共财政——江西省公共财政政策解读之(53)
2009-05-16

  市级少分成 省里给补助

  政策:对取消省直管县基金设区市本级分成基数给予全额补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我省取消设区市本级对省直管县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防洪保安基金收入的分成,县市按原规定应上交设区市的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留归自己,支持县级发展。

tujian.org

  设区市本级不再参与省直管县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分成后,对设区市本级有一定的影响。为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设区市财政轻装上阵,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对设区市本级因不再参与省直管县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防洪保安基金收入分成而减少的收入基数,从2008年起由省财政全额补助,为此新增安排4000万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点评:2005年,全省21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进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试点,2007年试点范围扩大到59个县市,有利于理顺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而取消了设区市本级对省直管县基金收入的分成,把市本级分成收入部分全部留给县里,再对取消省直管县基金设区市本级分成基数给予全额补助,一方面通过省直管县资金直达,加快了试点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县级财力,提高了县一级财政支出保障水平,较好的缓解了县级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又充分调动了设区市对辖区内政府性基金征收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政府性基金使用的规范管理,使财权与事权相互独立,合理负担,推动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深化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新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省财政主动为市县“民生”埋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政策:将“2007年40项公共财政政策”中设区市本级对省直管县的配套转由省级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去年,全省财政新增安排资金44亿元,实施40项项公共财政政策。其中省级财政安排36亿元占82%,市县财政安排8亿元占18%。在市县安排的资金中,设区市本级对所属“省直管县”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项目需配套资金约1.5亿元。 tujian.org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的要求,为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设区市财政轻装上阵,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从2008年起,省财政新增安排1.5亿元,将40项公共财政政策中设区市本级对省直管县的配套转由省级负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点评:为加快促进县市经济发展,省财政创新工作思路,按照“财力向下倾斜、缺口上移”的原则,对省以下财政体制作出调整,较早地在全国实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县市收入基本都留给了县市,省和设区市本级原集中的税收增量下放县级。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省县市财政发展加快,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省县级财政收入增长3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县级财力占全省财力的比重达62.5%,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同时,为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增强设区市本级财政实力,从2008年起,省财政将部分市本级对所属县市的民生工程配套资金转由省级负担。以上充分展示了我省财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风范。(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经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找工作比想象中简单”
    ·江西展开“无线城市”建设
    ·江西与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州建立友好省州关
    ·“江西三峡”梦将圆 峡江水利枢纽4月有望获
    ·江西企业进军创业板遇尴尬
    ·南昌存量房交易今起网上备案
    ·清明好踏青游人喜“闲”游 江西旅游产品涨
    ·江西省大学生理性面对就业困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