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欠集体205个工分折合509元
●2006年:全家全年人均收入达4023元
青铜峡邵岗镇永涵村6组农民李怀仁,自1976年以来将农业投入及支出登记在册,30年不间断。翻阅泛黄的种粮账本,记者看到了一个在大集体年代穷得揭不开锅的家庭,在承包土地后,如何靠科学种田发家的轨迹。
1月3日中午,记者来到了李怀仁家。镇党委书记蒯文普作了开场白:“老李这几年可是尝到种粮甜头了,全家有4辆四轮拖拉机和一台手扶,三个儿子比赛盖新砖瓦房。”李怀仁告诉记者:“国家取消农业税,推行‘两免一补’,好政策一个接一个,今儿个当农民种地长精神哩。”上世纪70年代,李怀仁和妻子经常因完不成集体规定的劳动量被罚工分,“大锅饭”让他家生活极为穷困。1976年,他记下了第一笔账:欠集体205个工分,折合人民币509元。从此,每年年底他都把收入开支记个明细账。记者一边看着账本,一边听着老李讲解:1982年,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老李承包21亩土地,当年实现农业收入4329元,还清了欠村里的509元;1983年,他给大儿子盖了4间房子,娶了媳妇;2001年,他家里已经拥有4辆四轮拖拉机;2006年一亩地除去国家补贴65元,减免5个孙子学杂费1500多元,全家全年人均收入4023元。
在老李种粮账本上,记者看到虽然化肥、水费价格不断攀升,但老李成功摸索出小麦、水稻以及玉米三种作物的立体复合式种植模式,农田效益每年水涨船高。他的儿子李义民说,父亲在种田上爱学习爱琢磨是出了名的,遇到科技培训班,总有父亲的身影。
“土地承包禾苗壮,户户增产有余粮……”在种粮账本上,与密密匝匝的数字紧挨在一起的,还有老李对国家惠农政策的诸多感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