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山东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能装20人耐1200℃高温--青岛制造矿难逃生仓
2011-02-12

  记者昨天从城阳区科技局获悉,我国首台全防型高承压井下矿难救生舱在城阳区研制成功。据介绍,这台救生舱能承载200米水深的压力,30厘米的舱体厚度可耐住1200℃高温,发生矿难时,最多可让20名矿工至少在空间内生存10天。即使矿井内全部是水,矿工在救生舱内也能生存下来等待救援。

  救生舱形似“潜水艇”

  外表看,救生舱就像是一个小型潜水艇,里面的设备十分齐全,装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昨天,记者在城阳区青岛兰青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车间里看到了刚刚研制成功的全防型高承压井下矿难救生舱。这台救生舱共由四部分组成,除了两个主舱外,两头还分别由过渡舱和设备舱组成。为了便于在深井里组装,用来存放压缩氧气的过渡舱呈圆形,而用来进行制冷处理的设备舱则是正方形,救生舱舱门安装在设备舱上。

  据青岛兰青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救生舱长约13米,高约1.3米,整个舱体由特殊碳钢制成,为使矿工便于找到,整个舱体全部涂抹成耐高温的橘红色。

  历时8个月造出救生舱

  负责研制救生舱的生产厂家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是去年6月正式立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热物理所、北京太阳能电力研究院青岛分院技术支持,青岛兰青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研制。

  8个月的时间里,岛城汇聚了全国10多名技术专家,经过反复试验,国内首台全防型高承压井下矿难救生舱项目获得成功。

  造价比进口货少一半

  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煤矿都从国外进口救生舱,每台造价在400多万元以上,空间容量在6人左右。而国内首台救生舱的研制成功,将造价降到每台200多万元,但容量比国外进口的大了一倍。填补了国内这个项目的空白。救生舱刚刚研制成功,生产厂家就接到了200台的订单。据介绍,明年底,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救生舱将大批量生产,不断运用到我国煤矿业的安全生产中。

  舱内可“蜗居”20人

  在相关技术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打开救生舱舱门看到,这个外形像潜水艇的救生舱又像是条长长的隧道,进入舱内看到,设备舱内有多个大铁罐。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就是氧气罐,发生矿难时,矿工可以靠吸氧获得生存。在主舱体内有一排共10人的座位,座位对面安装有电话等通信设备,这些设备专门和矿井里的通信线路联通,遇险时可不受外界影响,随时和井上联系。据介绍,救生舱内容纳10名矿工时比较宽松,一点没有拥挤的感觉,但在非常时刻,最多可进入20名遇难矿工在这里生存。

  井下矿工可存活10天

  “这就是一个小潜水艇,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航天和潜艇技术。”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救生舱可承载200米水深的压力,在200米的矿井下如果发生矿难时,即使矿井内出现200米深水,将救生舱完全淹没,里面的避难矿工也照样能正常生存等待救援。

  记者看到,在设备舱内还有一个专门用来存放食物的大箱子,平时救生舱内存放的食物完全可以让20名矿工在里面食用10天,这里面就像个宇宙飞船,外面危险重重,里面却十分安全,给救援工作赢得宝贵时间。另外,几个巨大的氧气罐内的氧气存量也足够矿工用上半个月。

  舱体能耐1200℃高温

  据介绍,救生舱的舱体全部采用碳钢材料制成,完全是按照潜水艇的技术研制,厚度达到了30厘米,最高能承载1200℃的瞬间高温,一般在60℃高温下,里面的设备能正常运转。当遇到矿难时,外面的温度很高,而舱内经过制冷设备,也能提供舒适的温度,让矿工渡过难关。

  记者注意到,除了舱门是正方形外,舱体等都呈圆形。技术人员说,因为矿难发生瞬间,外界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圆形能大大减小这种压力的冲击,不让冲击破坏舱体。

  3种方式确保供氧

  负责研制救生舱的技术人员在现场为记者模拟发生矿难时的情景,发生矿难后,放在比较宽敞地形的救生舱,很容易让矿工找到,矿工进入舱体后,救生舱立刻关闭舱门,与外界隔绝,同时启动舱内的设备,第一时间与井上取得联系等待救援。“为确保万无一失,舱内采用3种供氧方法。”技术人员介绍,除了舱内存放的氧气瓶外,还可以采用常用的压封供氧系统向井下供氧。如果系统破坏,可用压缩氧,将氧气压缩到氧气瓶中,固定在舱内壁上。一旦供氧系统出现问题,就可以用氧气瓶来吸氧。

  另一种是目前国际上很先进的救生应急供氧方式氧烛供氧。据介绍,氧烛和蜡烛一样,是一种可在缺氧环境中自救使用的化学氧源催化分解氯酸钠氧烛。氧烛在使用时撞击火帽点燃,放出高纯氧气。一根氧烛大约可以供100个人呼吸1小时。据介绍,救生舱还采用有线载波技术进行通讯,耐用的物理电池可使舱内电源充足。保证救生舱内的矿工和外面联系。(记者 康晓欢)
 

     相关链接
    ·山东省围绕蓝色经济区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
    ·能装20人耐1200℃高温--青岛制造矿难逃生仓
    ·微山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生态环
    ·山东部分困难群众新年盼望生活“更上一层楼
    ·山东特大干旱防火形势严峻 春节禁放“孔明
    ·山东省财政再次筹集5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抗
    ·山东企业退休人员每月人均养老金平均增加12
    ·男子持50厘米砍刀抢劫后跑错路 遭市民围堵(
    ·政协委员调研济南棚户区 简陋场景令人震撼(
    ·青岛已120天无有效降水 村民河中砸冰取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