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爬山的时候,李德春和老伴都要—边走—边检查。
文/片 本报记者 林媛媛 实习生 张正邦 在市中区舜华社区[SheQu]后有座蝎子山,山上[ShanShang]有条蜿蜒小路[XiaoLu],小路[XiaoLu]宽约1米,长约600米,由上千个台阶组成。 修这条路的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当地社区[SheQu],而是社区[SheQu]居民[JiMin]李德春—米—米开出来的,上千个台阶也都是他—级—级铺起来的。 修路[XiuLu]的初衷是让人上山更安全 2003年,李德春和老伴郝凤英搬到舜华社区[SheQu]居住,他们也是舜华社区[SheQu]入住最早的一批居民[JiMin]。后来,搬进来的居民[JiMin]越来越多,很多人在茶余饭后喜欢到小区后的蝎子山上[ShanShang]去转转。 “当时蝎子山还是原始状态,山上[ShanShang]全是小碎石头,一脚踩下去哗啦哗啦往下落。”李德春说,自己是个运动爱好者,搬来没多久他就上了山。“山上[ShanShang]没有[MeiYou]路,很多爬山的人就满山乱走,这样一是不安全,二是对植被的破坏太大。” 李德春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开始琢磨着在山上[ShanShang]开条小路[XiaoLu]。拿定主意后,李德春很快就把计划付诸实践。 第一步就是[JiuShi]选路线,“当时我选择路线就本着俩原则,一是不能破坏山上[ShanShang]的植被,二是要坡度缓和尽量让路好走。”李德春先让老伴帮他做好了各种颜色的布条,然后带着布条上了山。“绿色代表好走,红色代表不行,黄色的可以考虑。”李德春一边走一边把不同颜色的布条系在树上。 李德春一边走一边在心里画图,有时候二三十米长的路他得围着几十平方米的地方转好几[HaoJi]圈。半个月后,他终于把最后的线路定了下来。 “看着从山脚到山顶一路绿色,心里高兴坏了,恨不得一天就把路修出来。”路线定好后,李德春一天也没歇,马上就开工了。 戴破40多双手套穿破好几[HaoJi]双鞋 一把镐头一双手,这就是[JiuShi]李德春修路[XiuLu]的全部工具。“开始干的时候挺难的。”李德春说,这活真干起来比想象中难多了。 在李德春选好的“最佳路线”上,到处都是大坑、碎石、大石头。“最怕的就是[JiuShi]大石头。”李德春说,大坑他可以从别处移点土填上,碎石可以往路边清一清,可是大块石头太难办了。 “都是些上百斤的大家伙,重的得有五六百斤。”为了搬动这些大石头,李德春想尽了各种办法,撬、垫、滚,“反正就是[JiuShi]怎么好使怎么来。” 郝凤英说,李德春当时修路[XiuLu]修得跟着了魔似的。“大年初二中午,孩子们都在家,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做饭。吃饭时找不着他了,找半天发现他拿着镐头上山修路[XiuLu]去了。” 话虽这么说,但郝凤英还是非常支持老伴的工作,经常跟着他打打下手。 “这条路可不是我一个人修的。”这句话李德春强调了好几[HaoJi]遍。他说修路[XiuLu]的时候好几[HaoJi]个老伙计没事就过来给他帮帮忙,后来过来散步的居民[JiMin]看见他忙活也过来给他搭把手,“这是大家伙的功劳。” 从2005年秋天忙到2006年春天,这条小路[XiaoLu]终于初见雏形。在修路[XiuLu]的这8个月时间里,李德春戴破了40多双手套,穿破了好几[HaoJi]双鞋,而手被划破掉皮流血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 每天修修补补维护没有[MeiYou]尽头 路修完了,李德春的工作仍然没有[MeiYou]结束。“修路[XiuLu]重点不在修,在维护。要是修完不管了,用不了一年这路就没了。” 路修好之后,李德春隔两天就上山走一趟,他爬山从不空着手,都是带着镐头,一边走一边修。“有的台阶当时没铺结实,踩着踩着就松了,这种情况就很危险,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每次下大雨后,李德春都得忙上几天。山上[ShanShang]碎石头多,很容易被雨水冲到路上,这些都需要清理。如果雨水把小路[XiaoLu]边上的护石冲走了,还要尽快补上。“其他时候就好多了。”李德春说,忙了大半年,突然闲下来还有点不习惯。 修路[XiuLu]的工程量减小后,他又惦记着弄点别的。“大家爬山爬累了,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都没有[MeiYou],太不方便了。”为此,李德春在路中间选了一个较为平坦的地方,修建起一个30多平米的平台,另外还从山上[ShanShang]就地选了较为平整的石块搬过来做成凳子。 “这个台子没白弄,现在每天都有人在这儿唱歌、打太极拳、下棋打牌。”李德春说,修这条路就是[JiuShi]这个目的,能让居民[JiMin]们好好地把这座山利用起来,锻炼锻炼身体,“方便别人也方便了自己。” 编辑:SN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