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流量[LiuLiang]清单复杂的流量[LiuLiang]清单。蔡旭超 摄
本报记者 运营商[YunYingShang] 不断推出的新套餐、多样的收费方式,让手机用户[YongHu]很难算清“流量[LiuLiang]账”。 按用户[YongHu]要求发回内容传送用户[YongHu]指令 网站 售卖内容,并与运营商[YunYingShang]按比例进行利益分成。 近日,钟先生被告知,他2月份话费3000多元,其中包括200多元的语音通话费用和2800元的手机上网数据费用。他用能上网的手机刚十几天。 事实上,像钟先生一样,许多手机上网用户[YongHu]经常会遇到流量[LiuLiang]暴增的情况,费用大幅增加,但至于上网流量[LiuLiang]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很多人都弄不明白。 手机用户[YongHu] 不明白资费情况,不经意间就会产生巨额流量[LiuLiang]费用。 下载一首歌可能要几十元 “新手机才用了十几天,儿子上网聊聊QQ就能花2800元,怎么这么贵?我有点想不通。”钟先生说,他的手机卡是2007年办理的,当时并未办理任何的上网套餐。 记者从该通信运营商[YunYingShang]方面了解到,如果办理了上网套包,手机用户[YongHu]每个月花5元钱就能使用30M的数据流量[LiuLiang]。当用户[YongHu]的上网流量[LiuLiang]超过30M之后,超出的部分将按照0.01元/KB的价格计算。也就是说,1M(1M=1024KB)的手机数据流量[LiuLiang]费用将达10.24元。如果按照一首歌3M大小计算的话,下载一首歌的价格将达到30多元。要是下载一部几十M的电影,可能需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山东通信管理局市场管理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手机上网资费属于市场调节价,价格由运营商[YunYingShang]自己制定,然后报国家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备案。 同样是上网,市民家中所安装的普通宽带服务,不管下载多少音乐和电影,每个月的包月费用也就是几十元。这让钟先生不禁产生疑问,“同样是上网,价格差别怎么这么大?” 山东通信管理局市场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手机上网和宽带上网的不同在于,手机上网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要先从互联网上获取。互联网数据经过转换再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最终到达用户[YongHu]的手机,流程更加复杂。 发送指令和下载都算流量[LiuLiang] 同样未办理任何上网套餐或套包的济南市民刘先生,1月份手机上网也花了近100元。 2月28日,刘先生来到位于山大南路上的一家营业厅,打印出了自己今年1月份的手机使用详单。约60厘米长的详单上,记录着他每一次上网的记录。从这份详单上可以看出,他的数据分为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最后得出总的流量[LiuLiang]数据。据统计,刘先生在1月份用手机上网的时候,产生的下行流量[LiuLiang]超过了上行流量[LiuLiang],共计约11M。 那么这个流量[LiuLiang]是如何测算出来的?济南一家通信公司的技术人员向记者解释,现在使用的手机网络服务,包括彩信、上网等等,是通过蜂窝式网络传输的。 这位技术人员解释,运营商[YunYingShang]为用户[YongHu]能在手机上实现上网功能,搭建了很多网络基站。用户[YongHu]使用手机上网的时候,数据从用户[YongHu]的手机传送至网络基站,再由网络基站上传到运营商[YunYingShang]的服务器中。运营商[YunYingShang]在接收到用户[YongHu]的上网请求指令后,把数据再发送至目标网站,也就是内容提供商。这个过程常被称为“上行”。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YunYingShang]利用后台的流量[LiuLiang]计算软件,得出用户[YongHu]上网的“上行流量[LiuLiang]”。 而用户[YongHu]需要的数据由内容提供商发送,经由运营商[YunYingShang]和网络基站到达用户[YongHu]的手机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下行”。这个过程中,运营商[YunYingShang]计算出手机上网用户[YongHu]的“下行流量[LiuLiang]”。上行流量[LiuLiang]和下行流量[LiuLiang]的总和,也就是手机用户[YongHu]在上网的这段时间内产生的总流量[LiuLiang]。 流量[LiuLiang]计费错误时有发生 中科院科学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的李强博士在查看自己的话费详单时,曾发现自己的上网记录中,先后有5次出现了在相同时间有2条WAP上网流量[LiuLiang]记录的情况,被重复计算了上网流量[LiuLiang]。 李先生说,他的手机是做不到同时用两个WAP接入点上网的。而且,他的包月流量[LiuLiang]还没用完,就出现了7次扣费记录。基础运营商[YunYingShang]出现这样的计费错误,让他怀疑自己的流量[LiuLiang]数据是不是也被动了手脚。 为了求个明白,李强和同事对手机上网问题做了长时间调查,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李强告诉记者,手机流量[LiuLiang]数据根据计量软件产生,但这个流量[LiuLiang]数据是否准确可信,当前没有监督。而且他曾要求北京某运营商[YunYingShang]出具计量软件的检验合格证,结果这家运营商[YunYingShang]提供不出来。 李强告诉记者,在流量[LiuLiang]统计上,存在着一些陷阱。一是手机软件偷流量[LiuLiang]的现象。像iphone这样的智能手机,它自带的很多软件,在开机之后会自动升级或更新偷走流量[LiuLiang]。另外,运营商[YunYingShang]方面的设备故障,或是计费错误也会给用户[YongHu]带来不小的损失。 据李强介绍,隐藏在手机流量[LiuLiang]背后的,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运营商[YunYingShang]跟增值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都存在着利益的分成关系。 收费花样多,消费者难弄明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虽然手机网民数量大,但供他们选择使用的只有3家通讯网络运营商[YunYingShang]。 在这个三巨头争霸的战场上,每一家都不甘示弱,新的优惠业务变着花样不断更新。从曾经的按时间计费,到现在的按流量[LiuLiang]计费;从超出流量[LiuLiang]后0.03元/KB,到现在宣称的0.01元/KB。手机用户[YongHu]也一直在跟着运营商[YunYingShang]的宣传变更着自己的套餐。 2月份,记者手机账户共产生约4263KB的数据流量[LiuLiang],花费35.83元。因记者未办理上网优惠业务,经计算,显示单价约合0.008元/KB。而当记者拨通此运营商[YunYingShang]客服电话询问时,客服人员明确告知记者,单价应为0.01元/KB。 在网上营业厅中,记者看到一份更加详细的清单。清单显示运营商[YunYingShang]在24个小时内,分出了优惠时段和正常时段。每天晚上的23点至次日早上7点,是所谓的优惠时间段,运营商[YunYingShang]将按照正常时间段内流量[LiuLiang]价格的一半收取费用。 记者在另一家运营商[YunYingShang]的网站上看到,这家运营商[YunYingShang]对套餐、套包超出后的手机上网流量[LiuLiang],标出了0.0003元/KB的低价。还有运营商[YunYingShang]在资费中引入M/T分类计费,M是指多媒体类,T是指文本类。不同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单价收费。 如此多样的、不断变换的收费方式、优惠方式,使得手机用户[YongHu]要想彻底算清手机上网流量[LiuLiang]这笔账,变得愈加困难。 不开机,也会产生流量[LiuLiang] 济南一家通讯运营商[YunYingShang]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很多手机软件具有自动“推送”功能。所谓自动“推送”,便是用户[YongHu]订制的内容,由提供商在固定时间向用户[YongHu]发送内容。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天气预报,以及提供新闻、股票咨询播报的软件。这种情况下,用户[YongHu]并未打开浏览器,甚至没有开机,数据流量[LiuLiang]也会不断产生。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赖晓铮副教授告诉记者,以手机“微博”为例,用户[YongHu]发一条微博所耗流量[LiuLiang]不多,而它所耗费的流量[LiuLiang],并非只有用户[YongHu]发的这几条微博产生。其他用户[YongHu]更新的微博,数据也会被“推送”至用户[YongHu]的手机上产生流量[LiuLiang]。而这部分流量[LiuLiang]产生的费用,也需要由用户[YongHu]本人自己承担。 业内人士提醒,为了避免高额手机上网费用,最好设定流量[LiuLiang]提醒和流量[LiuLiang]上限“双保险”。如“超出资费1000元封顶;每月流量[LiuLiang]20G封顶并断网”等。 本报记者 刘德峰 (编辑:SN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