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局决定9月1日后开始在所有三级医院逐步推广预约挂号服务。对此,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李卫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各大医院也都应推广预约诊疗模式,不过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推广应适度进行、分步开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马进说得比较直接:“看病全民预约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预约不能搞“一刀切”
大部分医院管理者对“预约看病”新规的态度是,并不是所有门诊都应该预约,也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需要搞预约。目前在上海各家医院,挂号分为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专病门诊和特需门诊等多种形式,他们并不赞同一律推广预约制度,认为应该在专家门诊、专病门诊和特需门诊推行。
龙华医院推行实名预约已有9年,副院长张嗣博分析情况后发现,专家门诊中的30%—40%很紧俏。“我们只为紧俏的专家搞实名制预约。”张嗣博说,医院门口的“黄牛”是风向标,哪位专家的门诊号开始被“黄牛”贩卖,他就会立即被归入预约系统内。
本市一家三级医院的院长说:“如果真的一定要推广,我们就在个别科室推出,也算完成任务。”
“医院的预约系统不可能搞得很庞大,资源应该有效使用。”张嗣博认为,公立医院的医疗投入应更强调实惠。“中医特色医院和西医特色医院的差别很大,各学科疾病情况的不同也会造成就诊程序的差异,单一形式的预约制度,并不能有效解决医疗难题,甚至还有可能产生一些‘应付工程’,造成资源浪费。”
怎样才是更合理预约
瑞金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吴瑞春参加了卫生部召开的研讨会。她最大的感受是,预约制度推行后,将面临很多新的就诊问题。她说,“卫生部正在征求意见的这个新规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击‘黄牛’贩号和取消有偿的挂号中介,可是预约门诊制度的设计还不够完善。”
李卫平也直言,预约就诊并不能解决目前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马进教授解释说,西方国家推行的预约制度,和我们所理解的预约制度并不相同。在那边,患者通常先在社区或者家庭医生处就诊,随后由这些全科医生根据病情向专科医生预约就诊,预约制度是建立在分诊的基础之上的。而在我国,由于社区分诊环节缺失,病人直接涌向大医院看专家门诊。马进说:“因为我们的基本系统没有建好,造成了病人就诊的盲目性。”
可在特色专科先试点
李卫平说:“预约制度是需要时间摸索得失进而完善的。上海的各大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行,特色专科可先一步试点。”
在上海,各大医院都有自己的特色专科,如六院的骨科、仁济的风湿科、瑞金的内分泌科等等。这些特色专科,往往是病人挂号最难的地方。他给此类专科描绘的试点蓝图是:医院为各特色专科的权威专家配备团队医生,病人首诊由团队医生负责,做好一系列检查后,再由团队医生根据病情预约专家,最终完成诊疗。“预约制度在推广的时候,必须也肩负起引导病人科学就医的责任。”
仁济医院副院长黄翼然说:“要做实预约制度,必须调动科室的积极性,而不是靠政府的一纸命令。”他认为,科室自行推出的预约制度更符合实际诊疗的需求。在仁济医院泌尿外科,预约病人的数量均与每个医生的工作安排挂钩,病人可以保证在门诊找到自己的手术医生。
统一预约平台条件尚不具备
对于外界呼声较高的建立全市性的统一预约信息平台,李卫平坦言,目前上海尚不具备建统一平台的基础。等到本市新医改出台后,如果上海启动在各家医院间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才有条件将预约信息系统考虑在内。
马进说:“在出台政策前,应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这才能实现公立医疗资源的效率和公平。”他认为,单独存在的预约制度不可能完善,它必须与学科特色、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预约制度要达到效率最大化,只能依托一个合理的医疗系统,否则只会治标不治本。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