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一名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工作,历史怎么评价、群众如何评说,本来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如果老想着在自己历史上留点什么,别人又怎么评价自己,这往往会妨碍你做出正确的决策,该触及的矛盾不敢触及,应该长远做的事情非要挪到当前来做。可能他一时会得到点什么东西,但这样的领导是经不起历史长河检验的。我们要懂得,历史的评价不是我们考虑的事,群众的评价也自有老百姓的口碑在,那是历史和群众的事。
当然,“评价”总会有的,关键是要正确、辩证地看待“评价”。然而,处在当前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的同志,却不能正确地看待“评价”,以至于从思想到行动都受到影响、甚至受到掣肘。这种情况,归结起来,也有两种:
一种是急求近功,只做眼前看得见成效的事。当前的经济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更加痛感到发展方式转型的紧迫必要性,一方面也给我们展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得契机。本来,调结构应当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然而有些同志却认为,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再来抓转型,一是难度很大,二是一时看不到“近功”,因此在调结构这件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举上,举棋不定、三心二意甚至敷衍塞责,影响了我们从根本上摆脱紧约束、走出困难的进程。
另一种是绕开矛盾,不愿也不敢突破“瓶颈”。例如体制机制改革、改善民生的工作,有的同志往往是“柿子拣软的捏”,只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愿“啃硬骨头”,不愿破瓶颈。什么原因呢?因为经过了这些年,容易解开的扣子多已解开了,能够解决的矛盾多已排解了,再要碰深层次矛盾,不但要殚精竭虑动脑筋、吃苦头,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某些“震荡”、惹出一些“麻烦”。因此,有的同志就绕道走,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把难题留给后面的同志,自己则“守摊子”、做“太平官”、过“安稳日子”。
要解决上述倾向,就必须正确看待“评价”。我们说一个党员干部“为官一任”,要经得起三个“检验”,这就是群众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向群众、向历史负责,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那不是自己考虑的事。千万不能将“评价”看得过重,千万不能让它扭曲和束缚了自己。
正确看待“评价”,就要辩证看待“评价”。比如正确对待短期“评价”与长远评价的关系,就要讲辩证法,处理好“短”与“长”的矛盾。我们抓转型、调结构,往往会有“阵痛期”,会有一时的低谷,甚至会有暂时的“退潮”。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种情况,既要坚定不移地认识到不转型就没有长远的发展、也不能从根本上走出当前困难,也要看到这种一时的阵痛,是转型中的正常现象,对于某些目光短浅的片面“评价”,还要有“硬着头皮顶”的坚韧性。
只要我们一心为公,着眼长远,历史必定会有公正评价,群众也会有口皆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