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市气象部门接连发布高温、雷电、暴雨、大风四种预警信号。从本周一开始,上午高温下午雷雨,这样的天气状况已经持续了足足4天。
气象警报连发,雷声频频,对于今夏的市民来说,这已不算稀奇。不过,有一种新现象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本市的局部地区降雨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有个性,不仅降雨范围越来越小,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隔道雨”也屡见不鲜。
“马路左边在下雨,右边却滴雨未见”,这正是今年“怪夏”的又一特征———“隔道雨”。
昨天“四警”齐发:风、雨、雷、高温
昨天清晨6时,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报告;上午11时10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下午1时25分,发布雷电黄色和大风蓝色预警信号;下午3时45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前前后后的四大气象警报,让人感觉整整一天都是“雷电”交加。
记者了解到,和前几天一样,昨天的雷雨同样具有明显的“扎堆”特点。“南京路这里大雨如注,可在同济大学附近上班的朋友却滴雨未见。”一名白领下班时就发现两个地区具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海的雨区似乎泾渭分明。监测资料显示,昨天本市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雷雨大风相对强盛,降水主要集中在市区、浦东、宝山和嘉定,同时嘉定黄渡、闵行陈家角还出8级雷雨大风。然而,在本市西部和南部地区,青浦、松江、金山以及奉贤等地只闻雷声不见雨滴。
“这是比较典型的午后雷阵雨天气,预计这样的天气还将持续到23日。”市气象部门专家表示,预计在未来两三天,本市依然是多云转午后雷阵雨天气,不过气温将逐步回落,今天最高气温约35℃,明后两天最高气温将在34℃-32℃之间。尽管这一轮高温即将谢幕,但今年夏天高温还没彻底结束,未来出现单点高温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城区雨量高于郊区:“雨岛效应”似成趋势
从冬天到夏天,上海的雨水似乎越来越充沛。今年2月,上海经历了一段持续近20天的阴雨天。入夏后,“非典型梅雨”虽然不是连绵细雨,但也是阵雨连天。从7月22日日全食开始,本市再度出现长达20多天的阴雨天气。转眼至今,午后雷阵雨一下又是连续一周。
“上海这个城市,差不多快成雨岛了。”网上,有市民发出类似的感叹。事实上,城市的“雨岛效应”早已引起气象专家的关注。
理论上,由于城市钢筋水泥地表容易造成对流性天气,这使得降雨出现的几率比其他地区明显提高。有研究表明,美国曾在其中部平原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及其附近郊区设置了稠密的雨量观测网,结果证实了城市确有“雨岛效应”。我国也曾通过上海地区附近170多个雨量观测站点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城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郊区,呈现出清晰的城市“雨岛”。
“岛,是一个局部、相对孤立的概念,对于上海来说,热岛效应一年四季都存在,因此说是热岛效应比较客观,但要说具有‘雨岛效应’,还须更深入地研究。”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余志豪教授认为,下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虽然今年降雨频繁,但这种天气状态并不稳定,因此还不能简单地用“雨岛效应”来形容。
频现“隔道雨”:城市地形或影响雨区
“小区里面雨很大,走出小区雨就停了!”对于接连出现的午后雷阵雨天气,市民开始注意到一些小范围局部降雨正成为趋势。
“在城市,这两年人们看到‘东边太阳西边雨’的现象的确有很多,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南京都是如此。”余志豪教授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说,“隔道雨”或者“牛背雨”是夏季常见的小尺度天气,它的范围可以小到方圆几百米。而且由于近年来副热带高压不稳定,加上城市地形复杂等因素,类似的天气已经不稀奇。
对于城市局部地区降雨的原因,专家指出,可能与城市的复杂地形有关。举例来说,城市里大楼拥挤,车辆繁多,中心城区人流量大等特有的现象都会导致某一区域热源增加。当该地区空气热度上升,再配合夏季十分炎热的天气,理论上能造成局部地区热对流甚至造成局部地区短时雷阵雨天气。
记者此前从市卫星遥感与测量应用中心获悉,随着水泥钢筋建筑等城市化的扩展,中环区域正成为本市第二个“高烧区”,这与本市近几天来局部暴雨屡现宝山、金山等地不谋而合。
为何重复出现类似天气:副热带高压“外强中干”
若副热带高压足够强,它将完全控制上海,从而出现晴热天气;若副热带高压很弱,那么它会远离本市,申城可能会降雨。但问题是,这两年来尤其是今年,上海上空的副热带高压似强非强,这就导致了本周以来重复出现相似的天气。
“这种副热带高压属于外强中干型”,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陈敏分析说,由于副热带高压强度不足以全方位覆盖本市,地表附近经常会有冷空气钻进来,而在冷空气出现的地区,便会出现局部地区的降雨天气。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