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9月26日消息:据《新闻晚报(微博)》报道,“只是一场简单的校园推广活动,竟被要价五万元!”吴先生是一家公司的市场策划专员,高校“学生族”是他公司产品的主要客户群之一。日前吴先生向本报反映,为了给公司的新产品做校园推广,他和一家高校的学生会进行了洽谈,然而对方的报价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记者了解到,确有少部分学生组织借学校资源谋取自身个人利益,而学生组织的“过度商业化”也被多数学生反感。
一场校园推广报价五万元
吴先生的公司日前推出了一款针对“学生族”的新产品,他负责针对该新产品在一些高校里宣传造势。
“其实我们只需要进行一场简单的推广活动,让学生会的人帮忙进行前期宣传、联系场地等工作就可以。”吴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公司给他的预算并不太多,但他认为已足够,便通过朋友和沪上一所高校学生会的事业部取得了联系。
“没想到对方给我的报价让我大跌眼镜,就这样一场校园推广活动,学生会报价竟达五万元。”吴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这超出了他原本的预算太多,以至于不存在进一步洽谈的余地,他只能尝试从别的渠道进入这所高校做推广,或者直接转战其他高校。
“其实需要学生会做的事情并不多,只是一些活动的宣传工作,还有就是在活动现场出点人力就行,我想不明白这么高的预算费用,究竟怎么花。”吴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
学生组织“肥瘦”悬殊
记者就此事询问了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刘小姐,她目前也是一家公司市场部的工作人员,此前读大学时曾长期在学生会内工作。
“只是办一场校园推广的话,一般来说一两万元已经算是比较高的预算了。但学生组织通常都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即根据公司规模来决定活动预算多少,而不是活动本身所需的费用。”至于多出来的资金去了哪里,刘小姐表示,“一般会用作学生组织的公共基金,有时候也会组织内部成员出去小聚一下,吃吃饭什么的,提升组织凝聚力。”
同时刘小姐也告诉记者,也不排除会有极少数的学生组织骨干成员会利用这样的机会谋取一些自己的利益。
另据刘小姐介绍,其实学生组织之间的“肥瘦”程度相差极为悬殊。“像学生会、团委这种比较高端的学生组织,其实是有很多资源的,如果经营管理得好,组织内部经济情况会非常宽裕。而相比之下,社团这种‘民间学生组织’就比较拮据一点,尤其是那些社员少、并不太受欢迎的社团。”
记者采访了一位某高校动漫社前任骨干成员,她告诉了记者一次拉赞助的经历。
“那是一个cosplay晚会,我们就想会有哪类公司会对这样的活动感兴趣。后来我们列了一张化妆品公司的单子,挨家挨户去谈,终于找到了一家愿意赞助的,我们就列活动预算明细表,大谈活动对他们公司产品的宣传效应,后来他们公司赞助了一千元,外加一些免费派送的化妆品赠品。”这位成员告诉记者,最后他们的活动费用花了三千多元,最后资金不够,还是只能让社员自己掏腰包补齐。
“不管怎么说,有赞助已经很好了,很多社团办活动,纯粹自食其力,根本拉不到赞助。虽然学生会的社工委能批一点钱下来,但申请这笔钱的流程极为繁琐,而且资金很少。像我们这个活动,社工委只批了三百元。要知道我们光租借场地就花了五百元。”这位成员告诉记者。
希望不要“大学变公司”
记者采访了一些在校大学生,多数人都对这种“学生组织过分商业化”的现象表示反感。
“适度商业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学校园应该和社会接轨,不能说在校园里完全禁止商业气息,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也不利。其实,拉赞助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组织成员来说是很好的锻炼能力的机会。但是,大学毕竟不是公司,学生组织过分商业化就不可取了,尤其应该被杜绝的是学生组织骨干成员也搞‘权力寻租’,利用公共平台谋取私人利益。”这是不少大学生的普遍看法。
另外,也有的学生社团成员对记者表示,希望学校方面能更多地扶持一下社团活动,审批活动资金的流程能够尽量简短一点、资金能更多一点。“花大精力去争取三五百元的活动资金,实在是意义不大,学校方面应该注意一下学生组织之间的资源平衡。”有同学表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