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从零公里到1000公里,用了17年时间;从1000公里到2000 |
2009-04-30 |
|
当年正在紧张施工的西(安)三(原)一级公路。
刚刚通车的西(安)临(潼)高速公路。
(资料照片)
改革开放之初在西北大学求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最近来西安
讲学,说到公路交通,感慨万端。他说,当年从老家吴堡到西安上学,
需要坐汽车到山西,再从山西坐火车到西安,从老家到学校需要3天时
间。
今年51岁的西安市民李春安也给记者讲述了40年来他的屡次“北
上经历”。
李春安说,作为一个地道的陕北“后生”,他的家乡在600公里外
的佳县。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和父亲回了一趟家,竟走了五天:“第
一天,从西安坐汽车到铜川,住一晚。第二天,从铜川到黄陵,再住
一晚。黄陵往后,就没有客运班车了,得拦路过的卡车。卡车到延安,
住第三晚。第四天,从延安到绥德。绥德到佳县,由于是土路,连卡
车都没有了,换成了毛驴车,吱扭吱扭要走上整整一天才能回家。”
1979年,李春安到延安办事,整整走了两天。当时,西安到延安
的客车一天只发六趟,必须提前一个星期订票。
1986年,再回延安,一天就到了。可是,由于西安的“北大门”
尚未打通,到铜川那一段,得绕道高陵、耀县,浪费了不少时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三原至铜川一级
公路的修通,西安到延安只要7个半小时。
如今,到延安一路高速,四五个小时就到了。
老李越说越兴奋:“两年前,跟老爷子又回了趟佳县,8个小时就
到了”,回忆起六十年代的五天行程,老人家非常感慨。
榆林恒泰运输公司的司机艾绍海今年50岁,开车10多年了。回想
1996年刚开车那会儿,他说,由于路况不好,他驾驶的解放轿子车时
速只有50公里,而今,解放换成了宇通,奔驰在全高速的“包茂大通
道”上,时速达100公里。
老艾说,现在,二儿子也子承父业,跟他一样跑运输,把陕北的
煤、土特产等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现
在,路不成问题了,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多跑几年!”老艾幸福地
憧憬。
回眸一望三十载,抚今追昔忆当年。我们辗转找到有关当事人,
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我省高速公路的起步之年。
西三一级路:陕西第一条高等级公路
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是我省首条高等级公路,也是我国首批的高
等级公路之一。
“回顾陕西高速公路的起步发展,不能不提及西三路。”原陕西
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局长、原省政协委员、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
仲良介绍道。
作为我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张仲良曾主持编写了陕西省“六五”、
“七五”、“八五”公路交通发展规划,并亲历了陕西第一条高等级
公路、第一条高速公路的整个前期工作和建设过程。
从1979年提出规划到1989年建成,这条短短的仅34公里的道路,
竟耗费了张仲良和他的同事10年的时间。“十年磨一剑”,在全体参
与者的努力拼搏下,西三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精品路。
中国首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公路、我国首次实行国际招标的工
程、全国首次实行国际招标施工监理制的公路……太多太多的第一点
缀着这条路,太多太多的光环萦绕着这条路。
回想起那段激情与梦想交织的岁月,69岁的张仲良感慨万千:“
它打开了西安北大门,拉开了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为随后建设
的陕西第一条高速公路打下头阵。同时,它也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第
一个火热的10年。”
据张仲良回忆,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首先召开了
科学技术大会,号召广大科技人员“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
代化进军”。年底,又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
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些,都极大地调
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79年,张仲良时任省交通厅规划办公室负责人,也是省公路勘
察设计院设计人员。为了摸清家底,做好公路规划,那时,他主持了
陕西交通历史上三个大规模的调查。一是和交通相关的全省经济调查,
二是全省公路技术调查,三是全省交通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省每
一条公路的标准、修建时间、社会、经济效益都一清二楚。依据这三
个调查,我省修编了交通部全国国道网规划陕西部分,编制了省道网
和县级公路规划。
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后,1979年7月,张仲良拿出了西三一级
公路的规划报告。
为什么要选西三路呢?张仲良说,原来,西安至三原曾有一条西
原公路,由西安北出,经草滩过渭河至三原。1930年始修,曾在渭河
搭建浮桥,有过短期过车。1931年曾再次整修,后因标准太低,建设
很困难,不得不中途停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国民经济
迅速发展,但交通道路却得不到相应发展,由西安北去的汽车或向东
绕道灞桥、耿镇,或向西绕道咸阳,使西安市东西出口本来就十分拥
堵的交通局面更加严重,道路拥堵,事故频发。
“要打开西安的北大门!”当时,张仲良和他的几位同事积极倡
导修建西三路。可是没想到,西三路规划报告送到交通厅,在厅务会
议上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反对者给这条路冠以三大“罪名”:一花钱多,贪大求洋;二标
准高,根本没必要;三占地多,且占的都是关中的“白菜心”,“不
以农业为基础”。
尽管反对的声音不小,但在同事们及省交通厅领导的支持下,最
终,修建西三一级公路还是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认准了,就把它干好!”时任省交通厅厅长的李文广一声掷地
有声的话,给西三路的参与者吃了“定心丸”。评价起自己的老上级,
张仲良说:“他是一个敢想敢做、观念超前,很有魄力的人。”
当时,省交通厅认为,随着全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陕西
公路严重落后的局面必须解决,打开西安北出通道已经势在必行。正
是基于此,西三一级公路后来被国家列为“七五”全国修建的27条重
要公路之一,陕西省也将其列为发展能源交通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在此期间,张仲良带着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的同志现场勘测,靠双
脚在荒野里“踩”出了西三路的数据。三九天,他和同事坐着北京21
2敞蓬车勘察线路;三伏天,他们挽起裤管在泾河中趟水走过。年头到
年尾,只有春节几天可以呆在家里。
“虽然是件苦差事,但我们那时候都是些热血青年,根本没人觉
得苦”,张仲良说,有一首《勘探队员之歌》在激励着大家。至今,
他还清晰地记得这首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
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
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山峰,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
给了祖国人民……
1984年,西三一级公路指挥部成立。
西三一级公路的总投资超过8000万元,这对于西部穷省陕西来讲,
无异于天文数字。于是,政府决定向世界银行贷款,因为世行贷款具
有利息低、使用时间长、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但是,作为我国第一批向世行贷款的公路项目,如何写评估报告,
毫无借鉴的蓝本。
1984年仲夏,在临潼疗养院,张仲良和他的同事们埋头一个月,
参阅了大量生涩、枯燥的由国外专家提供的专业资料,并几经修改完
善后,最后形成好几万字的西三一级公路评估报告。
不久,从北京传来好消息,他们的评估报告通过了。据了解,当
时派驻西三一级公路的世界银行专家,在向世界银行的报告中提到:
“这是一个良好的设计。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也只能做出
这样的设计。”
张仲良自豪地对记者说:“扎实的前期工作和具有创新特点的设
计方案,正是该工程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
他们“乘胜追击”。省交通厅在时任厅长李文广等人领导下,按
照世界银行关于贷款项目实行国际招标的要求,又开始集中力量编写
招标文件,并聘请外国专家进行咨询。
最终,西三一级公路获得了世界银行1549.9万美元的建设贷款,
解决了当时资金不足的难题。
“也正是因为这次成功的合作,世行对陕西的交通建设水平刮目
相看。当我省第二个一级路三原至铜川一级公路再次申请世行贷款时,
我和交通厅领导去美国华盛顿世行总部谈判。谈判没遇一点波折,贷
款项目顺利通过。”张仲良兴奋地回忆。
按照世界银行的要求,西三一级公路各项质量标准应该依照西方
发达国家修建高等级公路的标准进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陕西
省交通厅决定在全国首次开创一个新的招标方案——向全世界公开招
标。1985年3月15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
世界经济发展论坛》同时刊登西三一级公路工程资格预审招标通告;
4月15日,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西德、荷兰、意大利、
瑞典、丹麦等11个国家的38个公司购买了资格预审文件,其中有7家
对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
同年8月27日,中国国际招标公司向审查合格的16家公司发出招
标邀请书;9月16日下午,在北京进出口总公司举行了招标仪式,近
百人参加了投标会。
1986年4月16日,专家们经过几轮的认真评标,最后世界银行宣
布中国路桥工程公司中标。
1986年12月15日,西三一级公路奠基仪式在渭河大桥工地举行。
1987年2月16日,全线正式开工。
西三一级路是我省当时等级最高的公路,所有参建者既兴奋,又
紧张,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在各个方面都力求做到高标准。在施工
过程中,他们采用了国际顾问工程师联合会制定的合同条件(菲迪克
条款)进行施工监理,在全国也是第一次。
“因为有外资投入,再加上工地上各种肤色的外国专家和监理,
西三路工地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张仲良回忆说。
当年参加工程建设的许多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严格的执行监理
工程师制度,保证了工程质量、进度、控制投资,为以后的工程建设
积累了实践经验,为陕西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
经验的项目管理人才和监理人员。建设者也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按照国
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的监理工作经验,为陕西以后高速公路建设打
下了坚实基础。
1989年12月27日,西三一级公路全面竣工,总长度34.46公里。12
月30日,在西安张家堡举行了通车典礼。这条被誉为是“开启了西安
的北大门”的公路,从此结束了陕西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标志着
陕西公路已经跨入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1990年,交通部在评选公路工程“三优”项目中,西三一级公路
获得优良工程一等奖。1991年10月,国家质量奖评审委员会授予“国
优工程银质奖”。
西临高速:陕西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在经济、技术、资金、观念等各方面条件都很落后的情况下,西
三一级公路的成功经验,给了陕西交通人很大的信心。于是,西三路
规划建设的两年后,西临高速公路的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备受中外游
客瞩目,几乎所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把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列为访
问中国的重要议程。但在上世纪80年代,通往临潼的公路却是各种汽
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车流量大幅度超负荷,道路非常拥挤,车速
缓慢,道路堵塞,与旅游圣地的地位极不相称。
1985年9月18日,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时任副省长张斌的陪同
下,前往临潼参观秦始皇兵马俑,途中,他们在灞桥区一个叫官厅的
地方遭遇了长时间的堵车。回到北京后,李光耀对国家主要领导人说
:“秦兵马俑真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可西安到临潼的公路实
在是太不适应了。”他提出,可以考虑在这里修建一条高标准的公路
。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关注,并向有关部门询问了西临公路情况。
修建西临高速公路迫在眉睫。1985年7月,时任陕西省省委书记的
白纪年和省交通厅厅长李文广等人专程前往国家交通部,汇报了在“
七五”期间加快修建西临高速公路的规划。该路很快被国家批成高速
公路建设项目,成为我国当时开工建设的四条高速公路之一。
作为国家“七五”的重点建设项目,西临高速建设在交通部的支
持下,获得了招商银行50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
继西三一级公路之后,西临高速的设计任务同样由陕西省公路勘
察设计院承担,1985年9月完成了初步方案,当年10月,陕西省交通厅
特邀省内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70多名专家进行审议。为了提高
设计质量,还聘请了西安公路学院、交通部第一勘察设计院、西安公
路研究所等单位的35名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并将其分成路线、桥梁
、路基路面和交通工程四个专业组进行研究咨询。1986年3月底施工
图设计完成。
1986年11月,陕西省政府成立了西临高速公路建设领导小组,专
门负责协调处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省上领导张勃兴为组长。
1987年8月,陕西省交通厅采用西三一级公路施工建设的经验,
在国内公开招标,最后确定由西安市政第一工程公司、交通部第二公
路工程局和陕西省路桥公司共同承建西临高速,与此同时,成立了“
监理办”负责全线工程监理任务。从此,西临高速开始进入了实际的
建设阶段。
1990年12月27日,全长23.888公里的西临高速经过3000多名职工、
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努力,终于建成通车。
这条全立交、全封闭、安全快速、舒适壮观的现代化高速公路,
缩短了西安通往临潼的旅游线,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为
全省,而且为全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西临高速公路实现了
陕西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在西部公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开启了陕西公路发展的新时代。
(本报记者 王欢院 李 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