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科学发展在延安(之一) |
2009-04-30 |
|
10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
安塞县调研和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图为胡锦涛总书记
在沿河湾镇方塔村苹果园同果农们一起摘苹果,分享丰收的喜悦。
鞠鹏摄
“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得到延安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图为9
月5日,正在延安考察工作的省委书记赵乐际来到宝塔山上植树。
宋红梅摄
省长袁纯清,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延安市市长陈强在
延安参加植树活动。
宋红梅摄
延安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
冯延军摄
洛川苹果逐渐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聚焦点。
宋红梅摄
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热。
南 洋摄
安塞县王瑶水库青山碧水、风景如画。
惠世峰摄
今年夏粮又获丰收,黄陵群众在感受收获的喜悦。
王春梅摄
富县茶坊镇东红村群众种植的大棚蔬菜每棚年收入近万元。
宋红梅摄
从飞机上俯瞰延安大地,郁郁葱葱、秀色一片。
王 昊摄
编者按:近几年,延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
在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关注民生等方面取
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10亿元,人均28675元,
位居全省第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延安市安塞县被
确定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专程来到延安,
在安塞县调研和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给延安人民极大
的鼓舞。
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科学发展在延安》,主要以新闻摄影的形
式反映延安市多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今起刊发《科学发
展在延安》之“生态延安”。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包含着生机,孕育着希望。
延安的绿色弥足珍贵。这里曾到处裸露着焦渴的黄土,经常风沙
弥漫,显得荒凉和贫瘠。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
2.58亿吨,占陕西入黄泥沙量的1/3。长期的广种薄收和牛羊散牧的
落后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999年8月,在延安考察工作的朱镕基总理看到几乎是光秃秃的
沟沟峁峁时,深情地说:“延安人民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过
去的‘兄妹开荒’发展为‘兄妹造林’,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
土流失,为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的延安作出新贡献。”朱镕基要求延安
在退耕还林工作上先走一步,为全国做出榜样。从此,一场退耕还林
(还草)的“绿色革命”拉开帷幕。10年间,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
873万亩,占全国的2.4%,全省的27%,国家补助资金50.43亿元,
退耕户人均4392元。十年汗水变来一身新绿,全市林草覆盖率达52.8
%,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45.7%,延安绿了,延安美了,延安人对绿
色倍加珍爱。
延安的绿色让百姓受益。延安是世界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目前
全市苹果面积达215万亩,年产138万吨,“洛川苹果”已形成品牌驰
名中外,延安苹果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棚蔬菜方兴未艾,
已建成7.77万座,年产蔬菜55万吨。红枣、核桃等优势特色产业由零
星种植转向规模生产,红枣面积达33万亩、年产1.5万吨,核桃近20
万亩、年产4000吨,花椒19万亩、年产1330吨。各区县因地制宜,特
色农牧业各领风骚,洛川的苹果、延长的水晶梨、黄龙的核桃、吴起
的舍饲养羊、宜川的柿子、花椒、志丹的小杂粮、富县的水稻等都形
成规模和品牌。全市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农村特色主导产业。
在绿色中体现特色,延安人以绿为底色,正在绘制一幅更加绚丽的多
彩的画卷。
延安的绿色是一条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近几年,延安人民坚持用
延安精神建设延安,把建设“生态延安”作为重中之重。他们加快实
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绿色富民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在农村,开展农
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等洁净能源;在油煤
矿区,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36处,先后关闭了300多户高耗能、高污
染、低效益企业,并推进循环经济运行;在延安市,以开展“三山两
河”综合治理为抓手,已达到日供水能力5万吨,集中供热面积260万
平方米,天然气普及率90%,污水处理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81
%。
延安逐步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绿色成了延安的名
片,成了延安的自豪。2008年10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塞县调研
和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看到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
他高兴地说,乡亲们因地制宜发展苹果产业,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
了生态,这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致富路子。
延安的绿色包含着富裕,遵循着可持续,因而也展示着力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