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养老,一个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
|
2009-04-30 |
|
镂空的栅栏门,撒欢的小狗,院前小道被绿色丝瓜藤覆满,一旁
几米见方的小菜地里,种着番茄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蔬菜,棋牌室里
传出的朗朗笑声,把这座绿色掩映的小院烘托得“别样”温暖。如果
告诉你这里是一所养老院,你会相信吗?这是记者日前在西安市未央
区老年服务中心看到的情景。
一直以来,许多人把养老院、福利院等同于无家可归、无子女尽
孝老人的无奈选择,甚至传言养老院环境恶劣、服务差,让老人充满
恐惧感。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固有的观念,早已被现实所
瓦解。伴随我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化养老呈现出多元需求的特点。
实践中一些获得成功的养老模式,已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丰富了大众
养老选择。养老的社会化、市场化均取得长足进展。
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际惯例,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数10%以上,代表该
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王富孝
说,目前我省60岁以上人口375万,占到总数的10.1%,65岁以上人口
319万,占到人口总量的8.5%,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基数
大、增速快的特点。未富先老、众多“四二一”家庭(四个老人、夫
妻两人、一个孩子)的普及,已凸显出我省养老形势的严峻。
当前,国家养老政策涉及几个层面:对一些特殊老人实施补助政
策,如针对城市“三无”人员国家有每人每月480元救助金,针对农
村“五保户”由县财政集中供养,每人每年发放1400元救助金。对社
会化养老采取引导、监督的手段,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经营,
并给予优惠政策,各级财政做适当资金补助。目前,我省拥有社会养
老机构112家,其中公办75家、民营37家,总床位数18075张。老人每
千人拥有4.8张,相比国内8.6‰的平均数,还属偏低水平,养老社会
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
社会化养老水平与各省、地市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王
富孝谈到,东部的大连、青岛、苏州等,社会化养老做得很突出。我
省宝鸡、西安的养老社会化工作成绩也较为明显,而咸阳、渭南等地
区相应的对口政策少一些。西安市,又以未央、碑林、雁塔区为龙头。
未央区民政局局长康德智介绍,今年4月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
沛来未央区考察,对地方政府养老资金投入、服务多元化体系、服务
模式多样化给予赞扬。未央区拥有较完善的养老机构外,还有覆盖49
个社区的千名志愿者,其中有街道办干部、医务工作者、学生、退休
干部等,为4000多名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如聊天、买菜、做饭、体检
等细化服务。区上通过建立“爱心档案”,承诺日后回报志愿者相同
的服务时间。在各小区安装的“呼救通”,有效地解决了空巢老人的
健康安全。居家养老,政府送时服务周到;日托养老等特色服务,让
老人晚年过得健康快乐。
省民政厅福利处处长王富孝说,目前我省社会化养老主要采取引
导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民营养老机构在政策上享有许
多优惠:税收有国税总局、民政部联合执行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减
免;用水、电、气费用等同居民标准;用地优先划拨;省、市、区资
金补助等。以西安市政策为例,城六区5000元/床,六区外3000元/床,
运营一年后,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审批,资金分三次划拨到账。
社会化养老还需服务挂帅
列入国家民政部48个机构养老示范点内的未央区老年服务中心,
21号别墅区小院内,藤萝萦绕,绿树成阴,环境幽雅,景色怡人。“
我和老伴已经在这里住了4年,挺满意的。”退休干部孙阿姨说,她
和老伴退休后,先是在临潼一家敬老院住过,觉得太单调,每天只是
吃饭睡觉。后来经朋友推荐来到这里,的确不错。除了良好的服务,
绘画、种花、舞蹈等养老院组织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很开心、很快乐。
这时,孙阿姨上小学的孙女乖巧地说:“现在放暑假,我是来看爷爷
奶奶的,爷爷奶奶可高兴了!”原来,小姑娘是前些天和爸妈一同来
看爷爷奶奶的,非要再留下玩几天。走进老人居住的小屋,一室一厅,
还有装修过的整体厨房和卫生间,几乎与普通城市住家没什么区别。
每月的吃住等费用共计1280元。
“虽然我们是民营养老机构,但养老院作为替子女尽孝的地方,
赢利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服务,这才是根本。伙食好、服务周
到,让老人满意,赢得好口碑,才能把养老院办好。”服务中心院长
刘晓燕介绍说,这里的床位按居住档次与陪护需求,收费档次在530
元/月到1280元/月之间,目前已全部住满。在预约登记册上,已经有
512名老人排队等待入住,而院里目前的180个床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期工程酒店式管理、可容纳千人的新大楼将在年底封顶。
根据我省“民生八大工程”要求,到2012年,将普及每市拥有一
个以上300床以上养老机构,全省老人床位拥有量达到25‰,床位数
达到92555张。
我省养老社会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社会资金兴办养老机构,不仅
可以有效补充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民众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还可有
效推进养老的市场化。
(本报记者 晓霞 实习生 王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