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西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现在的生活”
2009-04-30
:严乃锦 克松居委会居民在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上签名   克松居委会,旧西藏的克松庄园。50年前,西藏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就从这里拉开。因此,后人称它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50年过去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西藏是不是真如个别人所说:“藏族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   今天,第一批站起来分田地、烧地契的原农奴及其后辈们——克松居委会居民集体联署《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向这些不甘愿藏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极个别人宣告:“西藏的天,永远是艳阳天”!   50年前的旧西藏,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回首过去,那是“人间地狱”般的生活。   “牛马不如”、“人间地狱”、“惨无人道”。这是克松人谈到民改前的旧西藏时用到最多的语言。   联署《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的倡导者——索朗顿珠1943年出生于乃东县克松庄园,1948年开始给旧西藏大贵族索康·旺青格勒家当农奴。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在克松村当农民,后曾任乃东县人大代表、克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   索朗顿珠家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一栋漂亮的花岗石楼房,窗户上方装饰着铁花屋檐,屋内雕梁画栋、瓷砖地板铺地,铝合金玻璃大窗户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索朗顿珠回忆说:“我的父亲阿旺就是原克松庄园的差巴,所以我一生下来就属于了克松庄园。一家住在庄园主的牛圈里,除了几个残缺的陶罐和两床破旧的藏被,没有任何别的家当。我从8岁开始就在克松庄园里为农奴主索康·旺青格勒干活,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一直干到晚上三点半收工,一天的报酬只有1升糌粑”……   “民改前,我们的苦,就像那雅鲁藏布江水一样流,总是流不到头……”。索朗顿珠回忆说,民主改革前的克松庄园共有居民59户400多个农奴,一般年收获粮食84000公斤左右,除了被封建领主的代理人直接掠夺之外,每年还要向封建领主缴纳青稞63000多公斤、面粉750多公斤,猪、牛、鸡几百头(只),还有名目繁多的近100种乌拉和差役。全庄园的农奴长年累月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   “爷爷的爷爷欠下的债,爸爸的爸爸没有还清,到儿子儿子的那辈,连利息的利息也还不完。”这是旧西藏农奴们悲愤的控诉。索朗顿珠介绍说。   “民主改革前,克松庄园的农奴主不但占有土地和农奴的人身自由,还设各种酷刑和监牢摧残农奴。克松庄园楼上经堂一侧就是个拷打农奴的刑庭,庄园专门养了一个打人的刽子手叫平措占堆,被他活活打死的就有5人,拷打致残的有16人……在街上、在路上、在村庄,经常会与没有鼻子、少了耳朵、缺了胳膊的农奴擦肩而过,或者并肩干活……我的一个亲戚就是被他们打残的。”站在一旁的洛桑曲达老人咬牙切齿地发出血泪控诉。   洛桑曲达1941年生于乃东县克松庄园。其父亲拉珠是克松庄园的差巴。由于父母交不起人头税,自己很小就被送进热吾曲林寺做了僧人,直至民主改革后才还俗成为克松居委会的居民。   现已年近7旬的洛桑曲达老人接着说:“农奴主经常以杀农奴为乐。一次,山南王朗杰加措在外出巡猎时,看见一个正在拾牛粪的农奴孩子,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枪法,竟一枪将小孩打死,自己则狂笑扬鞭而去。”   “日新月异”、“翻天覆地”、“跨越千年”。这是克松人谈到民改50年来西藏发展变化时用到最多的语言——   喜看今天,就像生活在“天堂”里。   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松人同全区人民一道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实现了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跃,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克松居民在《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中写道:“‘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百万翻身农奴‘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尽管乌鸦在叫,骏马照样奔跑!’我们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家户户住楼房、穿新衣、吃美食、有存款。我们的日子比蜜还甜!”   走进克松村,一条宽敞的水泥道路两旁,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整齐的白色藏式花岗石别墅式二层楼房。房顶上,国旗和彩色经幡交相辉映,小轿车、大卡车、中巴车、拖拉机不时从路上驶过……   在一打麦场上,记者见到了一辆崭新的油罐车,一打听,这是克松居民土多去年花30万元买的,用来给加油站跑运输。   土多的父亲拉珠今年67岁,50年前曾经是克松庄园的农奴。拉珠说:“1986年,我家买了一辆东风卡车,成为村里买车第一人。现在总共经营2辆中巴车、1辆油罐车,一年收入近20万元。民主改革前,家里住的是牛棚,吃了上顿愁下顿,辛辛苦苦干一年,税和债一还就啥也没有了。同50年前比,现在就像生活在天堂里。”   漫步克松,记者看到,农网改造高压线架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点上了电灯,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电话、VCD、电饭锅等家用电器……   提起这些,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脱口而出:“共产党来了!千年的乌云散开了”。   边巴次仁激动地说,1964年,克松村只有123户,507人,总耕地面积只有1675亩,每年粮食总产只有163876.5公斤。现在,克松居委会有居民210户、838人,总耕地面积为1600亩,除种植经济作物外,粮食播种面积1188亩,粮食总产量达8515000公斤。2008年,克松居委会经济总收入达1020万元,人均收入达638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4608元。现在,克松人拥有6辆桑塔纳轿车、3辆丰田越野旅游服务车、6辆中巴、12辆东风牌卡车、155台拖拉机,28台播种机、9台收割机、60台扬场机、160台脱粒机。可以说,如今的西藏与5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耳闻不如一见。看到这些,记者不禁要问:“就在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有人却说‘西藏人被压迫、传统文化遭毁灭’呢”?   “尽管乌鸦在叫,骏马照样奔跑!”西藏的过去以及西藏民改50年来克松人的亲身经历为这些人给出了答案:西藏各族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始终是与祖国大家庭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西藏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排除干扰坚定信念跟党走。   “相亲相爱”、“心手相连”、“五湖四海”。这是克松人谈到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各民族大团结时用得最多的语言。   在居委会旁边,记者走进了致富能手达瓦次仁家,见到记者在注视着张贴在客厅正面显著位置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画像,达瓦次仁开门见山道出了对党的深厚感情:“跟共产党走,没错的。”   达瓦次仁告诉记者,“我的父亲洛桑曲达和母亲洛桑曲珍都曾经是克松庄园的农奴。他们在民改前受尽了苦难。现在,我们拥有了这栋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的2层小楼,自己还开办了粉丝加工厂,并建起了蔬菜大棚搞种植。这几年来,年收入都超过了5万元。”   谈到未来的打算时,达瓦次仁接着说:“党中央对我们农牧民这么关心,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排除万难,特别是要排除达赖集团等外界的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   在50年的时间里,从昔日农奴主的庄园到如今繁荣稳定、欣欣向荣的新克松,这是西藏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更是西藏人民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迈向小康幸福之路的真实写照。
     相关链接
    ·西藏天葬 死亡不留痕迹
    ·山东大学生教孩子这样刷牙
    ·11名困难学生 登入应届毕业生低保户名册
    ·第四届“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将于8月15日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下周举行
    ·西藏自治区区内重点高中录取工作结束
    ·西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全区普通高校招生
    ·截至21日上午9时西藏普通高考已录取1400多
    ·西藏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洛隆县举办农机具使用培训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