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西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世界人权的历史性进步值得纪念
2009-04-30
:陈勇   即将到来的3月28日,是一个在世界人权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5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民主改革,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宣告终结,百万农奴获得了自由。   50年前中国西藏的民主改革,是世界废奴运动的重要一章,是世界人权的历史性进步。3月28日这一天,无疑值得所有关心人权进步的人们庆祝、纪念。   农奴制迫使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强制剥削。农奴制不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更束缚了人的自由。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这一不合潮流的制度早该进入历史的垃圾堆,可是直至近代它却依旧存在于世界的某些角落。英国等欧洲国家从非洲向美洲贩卖黑奴长达400多年。直至19世纪,美国南部还有大量农奴制的庄园。   而1959年3月28日之前的西藏,透过一些西方学者的观察,就是这样一幅黑暗的图景。美国学者梅尔文·戈尔斯坦等人指出:“西藏的制度通过把劳动力配置在这些领地上使领主大获其便。”法国藏学家亚历山大·达维·尼尔在《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中说:旧西藏,所有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他们身上还有着苛捐杂税和沉重的徭役,“完全失去了一切人的自由”。英国学者查尔斯·贝尔在他的《十三世达赖喇嘛传》中写道:“你从欧洲和美洲来到西藏,就会被带回到几百年前,看到一个仍处在封建时代的国家。贵族和绅士对其佃户权力很大。”   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其第一条庄严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第三条指出:“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第四条则指出:“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对照一下人们不难发现,旧西藏的农奴制完全背离了上述基本的人权原则。正是以达赖为首的僧俗农奴主集团,盘踞在这个黑暗制度顶端,并且幻想着万世不变地维持这个制度。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农奴制和奴隶制束缚了生产力、违背了人权、摧残了人性,终究要被淘汰。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本国船只参与奴隶贩运交易。海地和巴西分别于1803年和1888年废除奴隶制,古巴也在1888年废除奴隶制。特别是在美国,林肯总统在南方农奴主叛乱之后发表的《解放黑奴宣言》,成为世界废奴运动的著名篇章。同样,1959年农奴主集团发动的叛乱被平息之后,中国中央政府断然决定发起民主改革,把西藏推进了崭新的时代。   废奴运动是推动世界人权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完全有理由纪念废除农奴制的日子,这首先为了分辨清楚进步和落后、光明和黑暗,也为了追悼在那个黑暗制度下牺牲的人们。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2006年5月10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主持仪式庆祝法国废除奴隶制,并将每年的那一天确定为废除奴隶制纪念日;2007年,联合国以及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一些国家举行仪式,纪念废除跨大西洋贩卖奴隶200周年;2008年,美国国会为曾实行奴隶制而向非洲裔美国人和他们的后代道歉。   纪念废除农奴制,更是为了让历史告诉未来,让人们珍惜和保护人权的进步成果。今天,以达赖为首的昔日农奴主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天堂”被历史进步的潮流所冲毁,迄今仍在用谎言美化、粉饰旧西藏黑暗的农奴制社会,并且希望用这种伎俩来迷惑世人,实现他们开历史倒车的图谋。而看清楚了历史真相的人们,会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永远不让这种图谋得逞。
     相关链接
    ·西藏天葬 死亡不留痕迹
    ·山东大学生教孩子这样刷牙
    ·11名困难学生 登入应届毕业生低保户名册
    ·第四届“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将于8月15日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下周举行
    ·西藏自治区区内重点高中录取工作结束
    ·西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全区普通高校招生
    ·截至21日上午9时西藏普通高考已录取1400多
    ·西藏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洛隆县举办农机具使用培训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