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西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白丹措姆:传承门巴戏我有信心
2009-04-30
:林建杨 徐松 拉巴次仁   在中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门巴戏恐怕是最不为人所知的戏种之一,因为它的观众仅限于大约7800名门巴族人。   曾有一段时间,门巴戏遭遇传承的危机,濒临灭绝。近年来由于文化的发展和政府的重视,它再现生机。如今它的传承又多了一个帮手——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麻玛乡乡长白丹措姆。   “这是门巴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不能丢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35岁的白丹措姆说。   门巴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绝大多数生活在喜马拉雅山东南部的深山里。其中600多人生活在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四个乡,即麻玛、勒布、基巴和贡日,另外近7200人居住在林芝地区墨脱县和林芝县。“门”是指门隅,地名;“巴”是藏语后缀,指人;“门巴”藏语意为生活在门隅的人。   “门巴戏”又被称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因为它的剧本是直接采用藏文剧本。不过与藏戏相比,门巴戏保留着更为质朴的风貌,特色鲜明。据史料记载,门巴戏产生于西藏藏传佛教五世达赖时期(1617-1682年)。   长期研究门巴戏的西藏学者云聪·索朗次仁曾在2005年初表示,门巴戏面临传承的困境,“门巴戏师及个别演员都是老年人,壮年业余演员只有几个人”。2006年门巴戏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予重点抢救扶持。   2007年年初,错那县的门巴族人在传承自己的戏种上迈出坚实一步。6名勒布乡村民和3名麻玛乡村民联合组成了一个9人戏班,两个乡终于再次拥有自己的戏班。   白丹措姆说,1986年勒布、麻玛两个乡成立时曾恢复门巴戏班,但之后不断有演员离开戏团,出去务工或跑运输,5年后戏班便基本解散了。   自前年以来,新组建的戏班不但在藏历新年等重大节假日期间在乡里演出,他们还到外地表演。白丹措姆说,现在外出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多,除了山南地区,戏班还在拉萨雪顿节期间演出,上过西藏电视台。   白丹措姆表示,戏班的重组发展与门巴族人的支持和喜爱分不开,也和政府的资助和扶持密不可分。按照规定,戏班人员在训练和演出期间,每天可以得到20元的误工补贴。另外,政府还出资为戏班购置新的服装,并将门巴戏演唱的声腔、唱词和表演经验等用文字记录成书,积极抢救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现在不少年轻人愿意学演门巴戏,政府也希望培养年轻人投入门巴戏表演。”她说,在那个9人戏班中,三分之二的演员在40岁以下,最小的一位20来岁。   尽管有年轻人开始对学门巴戏感兴趣,但白丹措姆表示,演员力量不足仍然是门巴戏传承的主要障碍之一,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是接下来的主要目标之一。另外一个难题是当地政府缺少培养演员的资金。   不过她仍然表示乐观,“我有信心,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提高,加上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支持,门巴戏不可能灭绝,只会越来越受欢迎,得到更好的继承。”她说,“我们希望它能更多地走出深山,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相关链接
    ·西藏天葬 死亡不留痕迹
    ·山东大学生教孩子这样刷牙
    ·11名困难学生 登入应届毕业生低保户名册
    ·第四届“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将于8月15日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下周举行
    ·西藏自治区区内重点高中录取工作结束
    ·西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全区普通高校招生
    ·截至21日上午9时西藏普通高考已录取1400多
    ·西藏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洛隆县举办农机具使用培训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