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西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日喀则昂仁县:让农牧民喝上干净水
2009-04-30
:吴江霞   平均海拔4129米的日喀则地区昂仁县秋窝帮布村2007年新建了饮水安全工程,让农牧民从繁重的背水劳动中解放出来,喝上了干净卫生的“安全水”。   村民登巴老人感慨地说:“以前背水很累,水也不干净。如今我们也跟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在西藏的广大农牧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像秋窝帮布村村民一样通过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饮水条件,喝上了干净卫生的“安全水”。   着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绩斐然   农牧民安全饮水是自治区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了确保国家资金用在刀刃上,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饮水最困难的群众。为了避免盲目、遗漏的情况发生,水利部门将解困对象逐乡、逐村、逐户登记造册,逐个建卡,按卡实施,验收消号,解决一个,消号一个。   自治区政府近年来着力在农牧区建设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牧民的饮水条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了解,自2000年农村人畜饮水解困项目实施以来,农村饮水工程遍布全区73个县(市),截至2008年国家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建设资金10.4余亿元,解决了132多万农牧民群众和1064余万头(只、匹)牲畜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问题。   多措并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挥效益   为确保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挥效益,水利部门要求,饮水工程根据项目区的水源、地形、自然条件,以及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近期解困和长远发展相结合,集中解决与分散解决相结合,利用地表水与开采地下水相结合的原则,把农牧民从繁重的背水劳动中解放出来。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有条件的乡村以管道引沟水、泉水自压式自来水为主,建设管道饮水工程,在相对生活富裕的地区,则积极动员群众承担部分材料款,一次性实现自来水入户;在藏北、藏西高海拔寒冷地带,居住分散的牧区建设保暖井、太阳能光电井,注重保暖效果;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河谷地带,地下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村建设家庭手压井,方便群众用水和管理;在个别水源条件差但地下水水质达标并有电源的地方打机井取地下水,建水塔供水;对建设成本高,水源水质得不到保证的地方,则积极协商当地政府、扶贫、民政等部门进行搬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饮水困难。   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农牧民群众摆脱了繁重的背水劳动,摆脱了祖祖辈辈吃脏水、喝苦水的困难状况;许多地方人畜饮水问题解决后,群众洗脸洗衣变勤了,乱扔乱倒垃圾现象减少了,住宅和环境卫生变好了,流行疾病减少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卫生意识也明显加强了,村镇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牧民群众不仅外出打工增加现金收入,而且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人畜饮水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后,农牧区自来水普及率从2000年的12%提高到了61%,饮水安全卫生人口从2000年11%提高到了55%,每年减少介水疾病86%;按照国家人畜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的标准,西藏农牧民人均每天饮水达到40-60升,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目前,西藏65%的群众实现供水进户,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相关链接
    ·西藏天葬 死亡不留痕迹
    ·山东大学生教孩子这样刷牙
    ·11名困难学生 登入应届毕业生低保户名册
    ·第四届“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将于8月15日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下周举行
    ·西藏自治区区内重点高中录取工作结束
    ·西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全区普通高校招生
    ·截至21日上午9时西藏普通高考已录取1400多
    ·西藏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洛隆县举办农机具使用培训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