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金:“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 |
2009-04-30 |
|
:姜燕
女儿唐庆茹从没去过西藏,央金就让女儿穿上藏族的服装感受藏族文化,也为去西藏做准备。摄影:周馨
央金,64岁,藏族。30年前,她为了爱情和家庭,从青藏高原来到东海之滨,现在上海已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舀起一碗青稞粉,切下一块酥油,抓两把碎奶渣,兑上开水。清晨,央金开始为自己做早餐,手指沿着碗壁轻搓。一块藏族传统食品糌粑,一杯香喷喷的酥油茶,是央金每天的早餐,熟悉的香味会让她仿佛回到了大昭寺畔的家。然而,她用的动词已经带有明显的上海味:“‘摆’一点酥油,‘摆’一点糖。”
30年前来到上海
“来,喝杯酥油茶,吃奶果。”央金热情地招呼客人。
央金的家有着浓郁的藏族气息。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织锦唐卡,沙发上铺着厚厚的藏毯,上方的镜框里是布达拉宫的大幅彩画,橱柜里摆满藏族的饰品和器皿。靠墙的一排黑白老照片上,年轻的央金和丈夫唐正信面带微笑。
1956年,13岁的央金初次离家,到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学习舞蹈,5年后回到拉萨,进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工作。
1960年,24岁的上海人唐正信因援藏来到拉萨。1962年的一天,唐正信去找西藏歌舞团里的上海同乡小聚,经介绍认识了美丽的藏族姑娘央金。
两条平行的生命线在命运的安排下奇异地相交。1966年,两人结为连理。1972年,唐正信先行回沪。1979年,34岁的央金工作调动,来到陌生的上海。
退休后当居委干部
时光荏苒。55岁,在上海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央金退休了。退休后,她反倒比工作时还忙。她被社区居民推选为卢湾区打浦桥街道建五居民委员会委员,已经连任3届。
她还是市民族系统维护稳定工作志愿者和卢湾区民族联合会志愿者服务队的爱心志愿者。她和队友们一起为卢湾区帮老助残、社区服务和环境保护方面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是上海的一名普通市民,能为上海特奥会、奥运会和世博会做点贡献,是我的光荣。”央金说。
为社区居民服务,上海话讲得来吗?央金不好意思地说:“上海话我听得懂,就是讲不来。老先生和儿女们照顾我,在家里都讲普通话。”
央金曾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市妇女代表、市政协民族委员会委员、卢湾区多届政协委员。“市民委和区里一直对我很关心。去年,区委统战部部长和一些领导亲自来给我过藏历年,家里特别热闹。”央金感激地说。
喜欢吃传统食品
“我的家在大昭寺旁边,用上海人的话说,是‘黄金地段里的黄金地段’。”央金指着老照片说。每隔两三年,央金就要回家看看,跟家里人讲讲上海的生活,尝尝地道的家乡食品。
每年冬天,家里人都会寄好几次糌粑和酥油茶,让央金一饱口福。“冬天气温低,这些食品不会化,才方便寄,夏天就不行了。”
来上海30年,央金还是喜欢吃家乡菜。“我家里的菜以牛羊肉为主,他是回族人,所以没什么问题。”央金说。丈夫是家里的主厨,她爱吃的几个菜丈夫做得最拿手。“我最喜欢的那个菜叫什么——?”她转头问丈夫。
“对,咖喱洋山芋。”央金突然讲了一句上海话。
计划明年回拉萨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时,央金特别想带着一家人回西藏探亲。儿子唐格旺和女儿唐庆茹出生在上海,从来没去过西藏,也非常想去看看拉萨的姨妈和表兄妹们。可惜火车票太难买,只好作罢。今年是西藏民族改革50周年纪念,央金又想回去,但工作太忙,也无法成行。
“明年,我一定要把全家带回拉萨。”央金说。丈夫唐正信今年73岁,离开西藏后一直没有回去过,他现在坚持每天早上跑一圈步,锻炼身体。
“我也早想回西藏看看啦!”唐老先生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