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西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人物专访]艾俊涛:现在是西藏财政状况最好时期
2009-04-30
:王舒 王飞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艾俊涛日前接受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记者的采访,就《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艾俊涛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摄影:王飞   记者:您看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后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艾俊涛:这个报告不完全是一种说教的方式,用翔实的数据和大量的数据对比揭示了西藏的现状,并和过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资料、清晰的脉络,突出的重点,明确的观点,这是我的感受。这种比较综合反映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报告这些年是不多见的,特别用这种方式向世界揭示了西藏5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反映的是事实,都符合现在的实际。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长期在西藏工作的人来说,西藏的变化我们感受是非常深的。像我是81年从昌都来到拉萨,那时候只有一个理发店、一个餐厅、一个百货商店、一个浴室,但是现在,拉萨已经有了一种现代城市的气象。2004年,我第一次去阿里,原来西藏的县城或者是农村条件是非常差的,去了以后给我的感受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听说,原来去阿里,车上要备油,路上没有加油站,也没有地方住。但现在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宾馆也有了。这是从我们个人切身体会来说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报告所揭示的内容是非常客观真实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能感觉到,中国共产党这些年来对西藏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使得西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本人是搞经济工作的,当时新闻上一看到这个报告,就马上上网下载了全文,好好看了一下,发现它的数据都是现在实实在在变化的一种反映,还涉及到一些财政的数据,所以感触还是比较深的。   记者:您认为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年的时候发表这个蓝皮书的意义是什么?   艾俊涛:反映了西藏社会制度的跨越带来的一种巨大的成效,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治藏方针、政策正确的一种体现,还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下具有的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说“3·14”事件的发生,我个人感觉这种事情只要达赖要搞独立,只要西方国家要支持达赖搞独立,就一定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反过来从参与的人员来看,没有机关干部,没有农牧民群众,说明我们的基础还是很牢固的。   记者: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西藏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城乡差距矛盾突出,它是发展西藏经济进程中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吗?当前经济运行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有很多,您认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艾俊涛: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矛盾的问题不是只有西藏有。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面,在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的矛盾不仅仅是在西藏,全国都有。我这里有一组数字:西藏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在2000年是4.64比1,到2008年是3.93比1。这就是说,城镇居民收入在2000年的时候是4元6毛4分,农牧民的收入是1元;到2008年的时候这个数据的差距是在缩小的。这些年,西藏农牧民的纯收入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因为收入基数太低,这个人均纯收入可能只相当于全国农民纯收入的66.7%,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这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年通过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建设、通过改善农村的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还有一些基层政权建设,我个人感觉现在的农村变化还是非常大的。“十一五”期间,自治区确定要建21.98万户的农牧民安居工程,现在要把剩下的20%做进去,这个概念就是要在“十一五”完成28万户的农牧民安居工程,比原来要增加了7万户的样子。这对农牧民的生活条件的改变是个巨大的推动。从西藏的发展过程当中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各个阶层收入差距的问题确实也是制约我们发展的矛盾,在这些年的努力下,差距逐步在缩小。真正的问题是西藏处在一个非常独特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发展受到天然的阻碍。比如说高原气候造成的阻碍、交通条件造成的阻碍,所处的地域和全国的市场形成了分割和阻碍,这是最大的挑战。西藏很多东西融不到全国的大市场当中去。西藏的东西要走向全国成本非常高,不具备比较优势,很难发展。其他的矛盾我认为都是可以通过支出结构的调整、支出方向的改变逐渐的减少。 西藏“十一五”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示意图 摄影:王飞   记者:西藏经济当前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今年又将投入5亿元用于扶持特色农牧业发展,这对减贫、扶弱等以及协调特色农业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艾俊涛:张庆黎书记提出来“一产上水平”,这就要求对西藏现有的特色农牧业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它的发展。今年开始就有5个亿的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资金,想通过一些项目的带动,促使农牧产品的转化,发展西藏特色优势的农牧产品,从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比如对西藏的青稞,我们就准备通过这笔资金,再引导一些社会资金,加大对青稞啤酒的投入。这对青稞产业的转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益的项目。西藏正准备建一个青稞啤酒厂,青稞啤酒一年就可以消耗10万吨的青稞。通过对这种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地带动农牧民的增收,也有利于调整农牧业的产业结构,为农业向工业化的转变提供资源和基础条件,将我们优势的产品通过国内外市场转化出去。   西藏一直被誉为全国的五大牧场之一,但是商品率很低。农业目前还不是太发达,这和农产品的转换能力有关系,所以怎样将我们的优势农产品转换为市场接受的优势产品,这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多做些工作。   另外,财政对优势矿产业、旅游业、特色农牧产业、高原生物业、民族手工业这些产业都有相应的资金扶持。像产业扶持就有10个亿的产业发展资金;今年会投入五千万元带动整个旅游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3月9日人代会期间与西藏代表团的讲话中也提出来,西藏主要发展一些优势矿产业、特色农牧业、旅游业、高原生物业等。这些方面首先是有优势,二是有特色,就有可能做好市场。自治区有关部门现在也在研究这些事情,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怎样带动第一产业,提升第三产业都是有一些考虑的,有些工作也在实施过程中。   记者:西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在经济政策上应该有什么样的倾斜?西藏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努力?   艾俊涛:西藏今后的发展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要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要提高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西藏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全国还是有一定差距,报告中也提到西藏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才6.3年,全国达到8年以上,这反映了我们教育上的落后。西藏的人均寿命虽然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很多,但和全国的人均寿命也还有差距。另外在科技、文化等等方面和全国的水平相差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来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个就需要我们财政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保障,要制定一些适合西藏发展的一些政策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化的水平。   第二,在西藏要做好优势产业。一个地区的发展实际上是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要通过发展优势产业的作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西藏现在属于输入型的,是依靠国家大量的投资来支撑GDP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西藏本地的发展水平是不高的,质量是比较差的。因此,西藏要发展,就要立足于西藏的实际,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西藏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靠国家的投入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西藏还是应该要走一种增强内在发展能力的一种路子。   第三,环境保护。从西藏目前的发展来看,我们现在在做的任何一个项目环评工作是不可少的,对西藏环境有破坏的项目自治区政府是不批的。西藏的优势资源是要利用和开发的,在做利用和开发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实际上这是不矛盾的,我们要做的项目也要求是有科技含量的,也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采取非常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通过西藏生态平衡保护的一个规划,到2030年要投资155个亿,这是对西藏整个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规划。对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对世界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西藏本身来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们现在开始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这个方面国家在今年就投入了7.5亿。还建立草原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大体上投资有2亿。这将近10亿就是用来做好森林草场的补偿,做好植树造林、绿化,做好退木还草,做好草场植被的恢复,同时也能够让一些农牧民群众吃上一些生态饭,就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能让农牧民群众从中受益。还有在西藏实施的太阳灶工程,四十周年大庆的时候中央代表团送了近40万台太阳灶给农牧民,这个在西藏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烧水、煮肉的问题,替代了燃料,还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起到的作用非常大。现在我区正在实施薪材替代工程,就是通过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方式,减少对草场、森林的破坏,当雄正在搞试点。通过财政的投入和补贴,改变了农牧民传统的燃烧燃料的习惯。   记者:西藏发展与中央的财政支持是什么关系?   艾俊涛:部分省市的援藏对县一级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中央的支持。从西藏财政来说,特别是从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中央财政给了我们西藏一个特别好的政策,“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收入全留”就是报告中指出的,中央在西藏不拿走一分钱的税收;“补助递增”就是中央对西藏有定额的补助,每年要增加两个亿,并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基层政权的转移支付,加大对我们资金的投入。还有“专项扶持”,比如说农牧民的“三包”,免费医疗、公共卫生的保障资金等。2000年,我们的财政支出是59亿9千万,2008年是370多亿,8年的时间增加了将近7倍,这种持续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总结:现在是西藏财政财力状况最好的时期,也是西藏财政发展最好的时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最好的时期。中央财政大量的支持,对于我们改善民生、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支持农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报告中很多的数据和资料,涉及到教育的变化、卫生的变化、社会保障的变化、农村农业农民的变化,实际上这背后都有大量的财政投入作为支撑。西藏的农村是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全面的最低生活保障的地区;西藏的教育除了“三包”以外,2007年还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比全国早了一年;西藏的医疗保障也实现了全民覆盖,干部和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险,农牧民有以免费医疗为主的新型农牧民医疗合作制度,困难群众有医疗救助,这就覆盖了西藏所有的人群,这在全国还没有完全做到。农牧民的合作医疗是在很早就建立了,现在是标准不断的提高,西藏目前已达到人均140元了。义务教育是免除学生的学杂费,在这之外,我们还要给每个学生补助“三包”经费,人均能达到1300元。所以,这几年的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还是比较大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也有了大量的改善,为自治区、地、县、乡的医疗设备的改善也投入了巨资。现在主要的矛盾是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比较紧缺,自治区已经制定了关于医疗技术人员培训的一个规划,这个矛盾也是会逐渐缓解的。   记者:目前西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艾俊涛:经济的制约因素在报告中提到了一些,还是比较客观准确的。比如发展成本、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本都是一些制约因素。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要克服这些问题,是要我们立足于西藏的实际。所谓的发展成本,需要随着西藏交通、能源、通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幅度的降低发展成本。比如青藏铁路的通车,会带来运价的大幅下降,会带来物流周转速度的提高,实际上也是降低成本的因素。发展成本除了本身的一些投入需要国家给予支持以外,产业发展只要选准了项目,突出了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是内地市场没有并需要的,那么实际上往外走的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人力资本的缺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赖于西藏整个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来提高整个社会、人的知识水平。   长期来看,这些因素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在短时期内,希望西藏能够实现自我的、良性的发展,产生一种内在的发展能力我觉得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还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需要兄弟省市的援助,特别是人才的援助,来慢慢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2009年中央对西藏的投入情况请简要介绍一下。   艾俊涛:2009年国家对西藏投入将达到351亿5千万,比去年年初的财力增加了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20%以上。从财政的主要安排来说,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大幅度增加:一是支农投入,达到28亿6千万,增长了101.7%;二是公共事业投入49亿3千万,就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增长了49.2%;三是民生投入14亿4千万,包括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养老、医疗等,增长了109.2%;四是基础设施投入19亿5千万,增长了41%;五是产业发展投入6亿8千6百万,增长了156.2%;六是节能环保投入4亿5千万,增长了136.8%;七是基层基础投入38亿,来促进区域、城乡发展,增长了50.9%;八是应急和救灾投入10亿4千万,增长了188.9%;九是信贷资金引导投入1亿5千万,增长了275%,通过引导资金支持银行业发展。   可以看出来今年投入资金的增长幅度是比较大的,最低的也有近百分之五十。西藏自治区在保证民生的需要、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的需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资金安排,对实现我们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相关链接
    ·西藏天葬 死亡不留痕迹
    ·山东大学生教孩子这样刷牙
    ·11名困难学生 登入应届毕业生低保户名册
    ·第四届“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将于8月15日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下周举行
    ·西藏自治区区内重点高中录取工作结束
    ·西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全区普通高校招生
    ·截至21日上午9时西藏普通高考已录取1400多
    ·西藏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洛隆县举办农机具使用培训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