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干部群众:发展“硬道理”成就了西藏农牧区新貌 |
2009-04-30 |
|
:涂洪长
35岁的西藏贡嘎县农民其加整理大棚内种植的小白菜。其加在政府的资助下,经营了两个蔬菜水果大棚,是当地较早脱贫致富的农民(1月13日摄)。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牧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的成效越来越明显。近年来,西藏大力实施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得到有效解决。今天,西藏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尼玛在西藏米林县一养殖场为饲养的藏鸡喂食,他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从2007年开始饲养藏鸡、藏猪,现年收入已达6万元(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3月15日,西藏堆龙德庆县设兴村农民开着四轮拖拉机参加春耕仪式。当日,距拉萨40多公里的堆龙德庆县设兴村农民同西藏其他农区农民一样,穿上节日盛装,捧着吉祥的“切玛”,提着酥油茶和青稞美酒,牵着打扮一新的耕牛,开着四轮拖拉机,参加一年一度的春耕开犁仪式,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介绍,2008年设兴村除农牧业收入外,劳务、运输等收入达4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运用最新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当代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状况。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的报告赢得了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也一再证明:发展是成就今日西藏农牧区新貌的“硬道理”。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中期,西藏各地城镇面貌发生的变化让人记忆犹新的话,近年来农牧区的发展变化则令人印象深刻。”报告中的这句话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得到了有力印证。青岛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副书记于洋说,作为西藏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日喀则市对农牧区的投入大大增加,农牧民生活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日喀则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533元,同比增长17.8%。
于洋说,2004年以前,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农牧民要想快速增收可谓难上加难。如今,在“科技兴农”的战略引导下,日喀则市先后引进苦荞保健茶开发、高产奶牛养殖、藏野猪繁殖等一大批农牧科技新技术。其中争取国家投资900余万元,采用“协会 基地 农户”的模式,实施了种草养奶牛项目,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协会已发展奶牛养殖户810户,奶牛饲养规模达到3400头,年实现总收入达1600余万元,纯收入400万元,为项目区5600人人均增收700元。
经济发展了,住房、卫生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近年来日喀则市先后投入资金2.2亿元,让2467户、1.64万农牧民住上了藏式“小别墅”,约占全市农户总数和农牧民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自2006开始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日喀则市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75410人,参加率99.7%,覆盖率100%。
确布雄乡坚孜村农民同珠平措因为脑外伤住院,这期间共花费了5.4万元。“要是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我只能在家里熬着。”同珠平措说,“现在‘新农合’给我们报销了5.3万元,我们只承担了1千元,这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中对西藏农业生产方式这样概括:“西藏农业作业基本实现了由‘二牛抬杠’向现代化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主任洛桑丹巴对此深有体会。
他说,以前犏牛(黄牛与牦牛的杂交品种)是藏族人最为倚重的耕牛,年轻人婚嫁时常常以犏牛作彩礼或者嫁妆,而现在全村一共有10多辆小型拖拉机,2000多亩耕地基本实现了机耕,犏牛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少。
洛桑丹巴说,实行民主改革50年来,设兴村人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近年推行了安居工程,贫困户建房最高能拿到45000元的补贴,现在村民全部住进了新房子。1967年以前,村里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现在已经出了好几个大学生。设兴村红土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年办起了不少砖厂,农闲季节很多村民去砖厂打工,每天收入30元到50元不等。有的农户买了卡车跑运输,年收入可以达到2万多元。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西藏农民在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堆龙德庆县羊达乡通嘎村党支部书记阿努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这位农奴的后代从1989年开始办采石场,先后跑过运输,种过大棚蔬菜,现在住上了400多平方米的二层藏式小楼,家里还有一辆三菱越野车。
阿努说,这两年政府大力推行的安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给农区老百姓的生活带了崭新的变化,但生产发展仍然面临着“小农经济”的制约,“一家一户的力量太分散了,农民找市场的能力也不足”。
从去年开始,由阿努牵头,通嘎村成立了鸡业养殖合作社,目前全村已有40多户入社家庭,养殖规模超过3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到拉萨市区,为了节省交通成本,合作社还集资购置了30多辆农用运输车。
“合作社的效果非常好,去年产值达到了近百万元,老百姓的生产风险小了,收益大了。”阿努说,“今后村里发展各类产业都会选择‘抱团’,把好资源、好人才集中起来,照这条路子走下去,村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致富能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