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西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西藏人的餐桌:从“老三样”到“绿色新宠儿”
2009-04-30
  讲述者:褚立群 西藏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会长   采访者:孙文振      我和西藏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虽然我出生在河北,但我觉得自己就是西藏人,这种感觉与生俱来。我有非常充足的理由,那就是我出生时,父亲已在西藏工作了6年,当然我的血液中会含有“西藏成分”了。另外,父亲常常自诩是西藏人,我自然是西藏“第二代”了。   如今,我已在西藏学习、工作了20多年,我亲历和见证了西藏人民生活的变迁,也目睹了西藏人餐桌上的变化:从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唱主角”,到“绿色蔬菜”成为“新宠儿”,直至西藏人就餐也讲究起了营养与健康,其就餐的理念如今和内地大城市人没什么两样。   父亲简单的一句话,注定了我和西藏的缘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1962年,父亲作为调干生支援西藏建设,本以为三五年就能回来,没想到竟然在那里工作了一辈子。母亲带着姐姐和哥哥在河北老家,我的出生,是在父亲去西藏后的第6年。   父亲在年幼的我的眼中是陌生的,甚至我以前都没有父亲的概念。记得5岁那年,父亲回来了,望着晒得很黑的父亲,我躲在被窝里不敢出来。每次回来,父亲都会在大街上买几斤苹果或桔子什么的,作为给我们兄妹3人的礼物。而我只是在父亲递给我苹果或桔子时,才会怯怯地叫一声“爸爸”。   第一次真正与西藏结缘,我16岁。那一年,上初中二年级的我执意要去西藏读书。远在西藏的父亲说,“那就来吧”。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决定了我的行程,也注定了我和西藏的缘分。   1986年春节后,我和叔叔踏上去往西藏的行程。我们坐了7天火车才到格尔木,又转乘汽车。汽车跑在路上,颠簸得肠子都要断了。过了唐古拉山,路程更难走了,奇怪的是,我竟然没有高原反应。突然,我大喊起来:“快看,那是谁的汽车轮胎在前面滚?”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可是司机师傅却突然发现:“不好,那是我们的汽车轮胎。”   在帮忙扶着安装轮胎时,我发现自己的嘴唇变得乌黑,上面竟然有十几个裂口,就像一段黑腊肠。这才想到,我们已经七八天没吃到蔬菜了。   休息时,司机师傅拿出旧轮胎,大家又捡了些柴火,就在路边用石头垒起炉灶,架起铁锅,用雪水炖了一锅红烧肉烧干豆角,大家吃得那叫一个香!这之后,大家再也没吃到这么好的东西了。饿了,我们只能喝些干菜汤。有时为了赶路,只好吃点压缩干粮,喝些凉水。   终于在夜里两点多我们到达了拉萨。看到西藏贸易大楼和拉萨饭店时,我才感觉终于又看见城市了。此时,父亲又下乡了,是父亲单位的一位阿姨接的我们。走进空荡荡的楼房,我看见我的房间很大,除了孤零零的一张小床外,竟然没有任何家具。   能够吃上新鲜的蔬菜,在当时是一种奢侈   到达拉萨的第三天,我就上学了——拉萨一中。学校刚刚新建了两栋3层的教学楼,听说是援藏工程建的,白底黑字的校牌立在大铁门一侧,拱形门上还有一颗红五星。   新同学中,有许多都是援藏干部的孩子,也有许多藏族同学,我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新集体中。见到父亲,已是一周后。此时的我,已经完全习惯了西藏的生活。   每天吃饭,我都在接我的阿姨家里。这个新家非常热闹,有好几个孩子都是援藏干部的子女,也有父亲单位的一些单身哥哥们,非常热闹。饭菜是大锅菜,以“老三样”为主,改善伙食时,也只是红烧肉或午餐肉罐头炖的“老三样”,但这样的炖菜已算是“经典菜”了。   偶尔在餐桌上看到绿色,我们便知道,又是哪位叔叔或阿姨从内地回来了。那时,常常会有好多探亲或出差回西藏的人,总是用大衣包裹豆角、蒜薹、黄瓜、油菜什么的,为了能多带一点新鲜蔬菜,人们常常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有时,我们还常看见在别人家门上挂着的一小绺蒜薹、几根豆角,那可是非常珍贵的“礼物”。能够吃上新鲜的蔬菜,在当时是一种奢侈。   西藏吃菜难的历史由来已久。听父亲说,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藏种植业的发展,从1952年开始,蔬菜科技工作者在这里试种了45个种类的国内外蔬菜优良品种159个,从此拉开了西藏蔬菜业大发展的序幕。但由于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以及较落后的种植技术,西藏蔬菜长期不能自给。   有些单位专门开辟“自留地”种蔬菜,成了那个年代西藏特有的情景。1987年,父亲所在的商业厅试种西瓜成功了,我们吃到了西藏地产的西瓜,虽然西瓜皮足有一寸厚,但那种甜的感觉一直留在了记忆深处。   蔬菜的多样化,带来了农牧民饮食结构的多元化   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尽管我有机会到北京工作,但我还是决定回到我的第二故乡——西藏。当时,已是1994年,这一年西藏开始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各种新鲜蔬菜开始走上了西藏人的餐桌。   在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农科院以及各省区援藏项目带动下,西藏农民开始了蔬菜种植,蔬菜大棚纷纷在广大农区出现。针对占自治区总人口80%的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现实,科技部门将各种农牧适用技术“打包”成册发到群众手中,农民们只要照着书上的程序做就行了。   如今,西藏蔬菜人均占有量由1985年的30.2公斤提高到近200公斤,西藏市场上85%左右的蔬菜为本地产品,蔬菜供应实现了基本自给。   2003年,我组织筹备成立了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实现了父亲多年未曾实现的愿望。蔬菜的多样化,带来了农牧民饮食结构的多元化,西藏正在形成讲究营养、口味、色泽和品味的绿色餐饮文化。我们协会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试图改变西藏人的就餐理念,从营养健康的角度,指导消费者如何就餐、如何保养。   2008年,我们还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藏餐培训教材《学藏菜 长本事》,这本教材成为了研究宣传藏族餐饮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精品、增强传统技能、服务现代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填补了西藏特色职业技能教材开发的空白,更是对达赖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的有力回击。
     相关链接
    ·西藏天葬 死亡不留痕迹
    ·山东大学生教孩子这样刷牙
    ·11名困难学生 登入应届毕业生低保户名册
    ·第四届“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将于8月15日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下周举行
    ·西藏自治区区内重点高中录取工作结束
    ·西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全区普通高校招生
    ·截至21日上午9时西藏普通高考已录取1400多
    ·西藏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洛隆县举办农机具使用培训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