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山南]雪域极品氆氇的复活 |
2009-04-30 |
|
:贡桑拉姆 曲晓丽
传统的织布机。 摄影:贡桑拉姆
泽当毛哗叽织布现场,艺人精益求精。 摄影:贡桑拉姆
全手工编织完成的围巾,泽当毛哗叽极品。 摄影:贡桑拉姆
西藏山南泽当毛哗叽在藏语里被称为“泽帖”(意为泽当的氆氇),是雪域氆氇中的极品。日前,记者来到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在这里目睹了毛哗叽编织工人们超凡的编织技艺。
据合作社的巴桑介绍,该合作社是他与7名当地农民建立的民营组织。巴桑是一名农民画师,当他了解到泽当毛哗叽即将失传的时候,心急如焚,用自己的全部积蓄投入到抢救毛哗叽的工作中,此举得到了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让这位热心农民欣慰的是,合作社找到了近90岁高龄的老艺人来制作编织工具,并回忆工艺流程,使毛哗叽的研究、试织和培训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基本复活成功,毛哗叽产品的品质及手感均基本上达到了当年的质量水平。
据介绍,早在千百年前,西藏就有氆氇、围裙、藏被、呢子、哗叽等纺织品。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后,汉族先进的纺织技术进入雪域高原,西藏的纺织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此后,吐蕃又迎娶金城公主,西藏的纺织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经线、纬线双线交叉纺织出的泽当毛哗叽成为了极品呢子,并出现在雅砻泽当大地上,远近闻名,深受群众喜爱。公元1351年噶举派大司徒降曲坚赞时期,泽当毛哗叽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将经线、纬线双线改为经线双线,纬线单线,使毛哗叽更舒适、柔软。据说,当时的文武官员、贵族、富商等都以穿毛哗叽为时尚。
巴桑告诉记者,泽当毛哗叽具有质地柔软、持久耐用、纹路清晰、清洗不变形及冬暖夏凉、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等诸多特性。他说,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保护传统文化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如果因为我们的疏忽,使这些传统工艺消失,没有人知道泽当毛哗叽这种佳品,那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是无可挽回的遗憾。
近年来,中央大力保护和发展濒临灭绝的艺术和手工业。借着这大好机遇,在当地有经验的民间纺织手工业者的帮助下,泽当毛哗叽得到了积极的抢救。巴桑等艺人已经总结出制作泽当毛哗叽的一系列技术。他们的研究和总结,为泽当毛哗叽的抢救、发展、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前身是巴桑个人于2007年4月创办的泽当居委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点。合作社目前有绘画培训学员31人,学成毕业学员22人,毛哗叽编织培训学员24人,绘画老师3人、哗叽编织老师5人。
当地农民在织布。 摄影:贡桑拉姆
泽当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泽帖。 摄影:贡桑拉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