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那曲]35年后的看望——关于老模范多吉的记忆 |
2009-04-30 |
|
:张小平
我们的到来让多吉露出了开怀的笑容。 摄影:王飞
本网总编与多吉交谈。 摄影:王飞
多吉家的院落。 摄影:王飞
来到那曲,一直打听多吉的下落。听说他还健在,我决定去那曲县门董乡登门看望。
多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西藏牧业大寨——那曲县红旗公社的带头人。那时,他带领全乡的藏族翻身牧民战天斗地,建设草场,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当地的牧业生产,成为雪域西藏农牧民的一面鲜艳旗帜。那时,有关他的报道、图片,随处可以找到。他与隆子县列麦公社的仁增旺杰、乃东县结巴公社的次仁拉姆等都是西藏民主改革后出现的第一批翻身农奴出身的基层干部。
我是1974年第一次认识多吉的。那时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到那曲后,时任那曲地委书记的热地同志推荐我去红旗公社采访,并亲自把我送到海拔4600多米的红旗公社水利工地,安排多吉和我接头,还嘱咐他要让我晚上睡在一个干净的帐篷里。
那次采访,我有机会看到并感受到藏北牧民的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对多吉的干练、豪爽和幽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不久,多吉又作为西藏代表多次进京出席党代会或劳模会,我也有机会再次去他的住地采访他。
一晃儿几十年过去了,多吉的近况一直让我记在心上。
今天一早,我就从那曲镇出发,乘车前往门董乡,看望35年未曾见面的多吉。同行的同志告诉我,多吉退休前曾任那曲县委副书记。近年来腿脚不太灵便,但一直关心那曲县的发展,有机会还会给地区和县的领导提出发展经济的建议。
汽车穿过白雪皑皑的山岗,还是那条熟悉的路。30多年前在这里采访和生活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我们在多吉简朴的院落前下车,多吉闻声拄着拐杖赶到门口迎接。经我介绍,多吉立即想起了30多年前我采访他的情景,他紧握着我的手,长久地摇动着。看得出他很激动。
交谈中我知道,多吉今年已经74岁了。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他有五个孩子,祖孙三代的大家庭已经有27口人了。
多吉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昨天他在家里看了拉萨庆祝大会的电视直播,很兴奋,也回想了50年来自己走过的岁月。他说,没有共产党、解放军就没有西藏人民的今天,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的发展和翻身农牧奴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世世代代铭记党的恩情。他说,现在青藏铁路已经修到了我的家门口,这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大喜事。乡亲们都得到了铁路修建带来的实惠和发展机遇。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些年,我们这里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是最确切不过的了。
多吉愉快地回忆起当年与巴桑(原朗县县长,后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仁增旺杰、次仁拉姆多次在拉萨开会和交往的情景。翻身农奴的解放和当家作主,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多吉很关心西藏的发展,他认为今后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好10年、20年后的发展蓝图。他表示相信,西藏人民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谈到这个话题,多吉显得十分激动,这使我又仿佛看到了他当年带领翻身牧民战天斗地的情景。交谈中多吉热情的老伴不时给我们倒上香喷喷的酥油茶,还让我们吃她亲手炸制的藏式点心“卡赛”。屋里的电灯亮亮的,牛粪火呼呼地燃烧着,把屋子烘得热乎乎的。多吉的小孙子一直依偎在爷爷的身边,看得出,他是个慈祥的爷爷。
多吉住的这套平房距离30多年前住的老房子不远,是最近两年陆续新盖的。屋里的陈设十分简朴。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画像高挂在房子中间的墙上。而他获得的数不清的荣誉在他的屋里却找不到丝毫的痕迹。
看得出,这位曾在西藏家喻户晓的人物,在进入晚年之后,保持着宁静、淡泊的心态,他快乐地享受着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给他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临别时,我望着多吉花白的头发和古铜色的刚毅面孔,突然觉得,他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一部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历史。
我怀着深深的敬意与他道别,期望再次与他见面的时刻。(2009年3月29日于西藏那曲)
多吉家的客厅。 摄影:王飞
在院前合影。 摄影:王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