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弹壳敲成的水瓢父亲珍藏了一辈子 |
2009-04-30 |
|
:饶春艳 李林
行军路上敲出水瓢
刘志均,刘众清的父亲,解放军第十八军后勤司令部雅安工程处战士。1951年4月,跟随和平解放西藏的先遣部队修筑康藏公路(现国道318线部分路段),起点是四川雅安。刘志均行军装备是一辆板车,用来放铺盖卷和简单的做饭工具。因为行军时间长,部队所配的生活用具太少了。刘志均和战友拿出一颗过期的炮弹,取下弹头,剖开弹身,当成了临时的“储物箱”,盛水、放东西,刘志均又对“储物箱”作了进一步加工,一番敲敲打打,加上长柄,成了一把还算精致的水瓢。
“我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这个水瓢还能看到敲打过的凹凸痕迹,后来用多了,反而越磨越光。” 刘众清讲起父亲刘志均和水瓢的故事,讲完后,他呵呵一笑,“这个故事我可是从小听到大。”
家里最重要的生活工具
刘志均所在的先遣部队每将公路推进10公里,便建一间道班房,留下几名战士长期驻守。1958年,路延伸到昌都地区江达县时,刘志均留下了,水瓢也跟着在这里落了户。“我的童年都靠父亲冬天打猎夏天钓鱼,采蘑菇和野菜度过的,而这个水瓢的角色也时刻在变,盛水、舀米、装野菜,成了全家最重要的生活工具。”刘众清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全家还用水瓢放过炒瓜子。当生活用具越来越丰富后,水瓢逐渐变闲了,在数次工作调动和搬家过程中,刘志均的奖章一部分送给了朋友,还有一部分弄丢了,而水瓢却寸步不离。
水瓢让收藏家“眼红”
“偶尔,我们也会带上水瓢去逛逛街,引来不少收藏家的目光,他们想出高价购买,父亲断然拒绝了。”这把珍贵的水瓢最后一次当作生活工具使用是在2004年,刘众清拿着它去菜市场买鱼,引来不少市民异样的目光。2007年,自治区交通厅举行了“川藏公路通车50周年”展览活动,刘志均老人的水瓢成为展览物品之一,躺在了为它量身打造的玻璃柜中。
刘志均老人今年84岁高龄了,平时话语不多,记者发现了一个细节,当老人看到水瓢时,眼睛里放出了阵阵亮光。刘众清看到报道后,经老爷子同意,26日决定让炮弹壳敲成的水瓢参加“大时代的物证——西藏社会生活50年物品征集活动”,希望它能够见证历史,见证西藏50年的发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