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珠玛米’带来的是‘扎西德勒’!” |
2009-04-30 |
|
:梅世雄 王逸涛 白瑞雪
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前夕,曾经的农奴丹增次仁向记者表达了他对解放军的爱戴之情。
“没有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就没有我今天这样高的社会地位,这样幸福的生活。”这位居住在西藏日喀则的71岁老人,已经准备了上好的青稞酒、酥油茶,打算在纪念日那一天,邀请几位解放军官兵到家里坐坐。
“很难用语言形容‘金珠玛米’给西藏带来的巨大变化。‘金珠玛米’带来的是‘扎西德勒’!”丹增次仁说。
老人家里至今还收藏着一条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毛巾——这是57年前解放军进藏时一位汉族战士送给他的。 今日国内聚焦
从古城拉萨到阿里,从那曲到昌都,从林芝到山南,在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许多藏族同胞都怀有像丹增次仁对人民子弟兵一样的深情厚谊。
“解放军刚来的时候,我们开始还担心他们会不会也是来收租子的,没想到他们先帮我们修起了公路。”丹增次仁说。
解放军进入青藏高原时,一面进军,一面筑路。来自四川、青海和新疆的三路大军,6年的时间修筑了3条总长近600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的公路,从此结束了世界屋脊没有等级公路的历史。
为修2143公里的青藏公路,有2300多名官兵献出了生命。而修筑2413公里的川藏公路,为之献身的筑路官兵就达3000多人。
慢慢地,信奉佛教的丹增次仁和藏族同胞们发现,那些官兵们都有一副像菩萨一样的心肠,“于是,我们就把他们叫做‘菩萨兵’。”
丹增次仁说,进驻雪域高原57年来,“菩萨兵”究竟给他们做了多少好事,带来了多少现代文明,没有人能够数得清。
海拔4800米的那曲县德吉乡藏族妇女点措,永远也忘不了2006年6月的一个晚上。
“当时,我的婆婆由于重感冒,引发了急性高原肺水肿,处于休克状态。”点措回忆,“我吓坏了,估摸着婆婆可能过不了这一关。”
就在点措束手无策之时,正在当地巡诊的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和他的医疗队闻讯赶来。
李素芝等人一来到点措家,迅速给老阿妈注射了氯化钠,并打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2个多小时过去了,老阿妈的脸上依然没有一点血色,呼吸十分急促——老阿妈的咽喉部被痰给堵住了。
“李院长竟然嘴对嘴地帮我婆婆吸痰。”当年的那一幕,把点措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跪在地上不停地朝正在吸痰的“门巴将军”李素芝叩头。
“抢救从头天晚上8点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9点多钟。”点措回忆,“李院长累得几乎都站不住了。”
老阿妈苏醒后,泪流满面,执意将带着体温的护身符挂在了李素芝的脖子上。
从救死扶伤到捐资助学,从扶贫帮困到重点工程建设,驻藏部队官兵用一件件实事,一份份真情,温暖着藏族同胞的心。
重庆师范大学一年级藏族学生边巴加措,来自林芝的尼西村。他在小学三年级时曾经辍学放牧。
“是解放军,圆了我的大学梦。”就在边巴加措苦恼之时,尼西村“鱼水小学”身穿军装的老师们,把他接了过去,“我又能上学了,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边巴加措说,尼西村“鱼水小学”是西藏军区某旅炮兵团在营区内创建的学校,学生是清一色的藏族娃,老师是清一色的解放军。学校虽然规模不大,老师并非科班出身,但教学质量一流,在西藏有很大的名气。
边巴加措说:“我从尼西村‘鱼水小学’毕业后,炮兵团官兵继续资助我的学习,我才能如期完成高中学业,直至走进大学校门。”
尼西村“鱼水小学”创建于1991年3月。建校18年来,炮兵团先后派出6名干部担任校长,30余名战士担任过教师,共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300余人,13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大学,30多人考入中专学校。
尼西村“鱼水小学”是驻藏部队支援地方教育事业的缩影。从当年进藏解放军帮助建起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拉萨小学开始,到目前为止,驻藏部队援建的各类中小学校共有152所,常年帮建的各类学校遍布西藏城镇和广大农牧区。
藏族同胞们说,金珠玛米带给他们的,远不止这些!
6年前,日喀则市城南办事处曲夏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如今,曲夏村生活富裕,交通便利,村容整洁,乡风和谐,已经成为日喀则市有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饮水不忘挖井人。曲夏村的村民们说,他们致富路上的每一步,不知洒下了多少日喀则军分区某部官兵的辛勤汗水。
2003年,日喀则军分区某部官兵把曲夏村作为定点帮建村。
官兵们调研后发现,曲夏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
此后,官兵们采取连帮村、排帮组、班帮户的方式,为曲夏村村民建起沼气池,修上引水渠,并在乱石滩上“啃”出一条5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接通318国道。紧接着,官兵们又手把手传授村民科技种养技术,进行规模蔬菜种植和藏香猪养殖。
就这样,曲夏村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富了起来。
“更令人感到欣慰的,驻藏部队官兵十分尊重我们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千方百计传承保护藏族文化。”拉萨市民米玛顿珠说。
哗叽是与唐卡艺术齐名的西藏传统工艺。2年前的统计令人忧虑:西藏掌握这种绘画技法的人已屈指可数。
为抢救这项濒临灭绝的西藏传统文化遗产,2008年年初,乃东县人武部举办“西藏传统绘画暨首届哗叽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哗叽艺术的传人。
多年来,驻藏部队积极协助地方传承格萨尔王演唱技术,帮助维修布达拉宫,保护寺庙……官兵们感到,他们在传承保护藏族文化的过程中,增加了对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的了解,加深了对藏族同胞的感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