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远处的飞来山是蜀墅塘的天然倚靠屏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塘堤遗存的古代蜀墅塘管理人员住宅基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历经800多年依旧合理分水灌溉的清丝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义乌建造最早的古桥曾是连接倍磊、金华等地的主要道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浙江在线02月13日讯
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严重干旱,国家大型灌区的农田灌溉也面临严峻考验。当前,正在一线指挥抗旱的水利专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凡是旱情严重的地方,都是水库山塘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蓄水;一些基础水利设施灌溉能力脆弱,工程效益大打折扣;灌渠建设不配套,跑冒滴漏严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东阳市古籍收藏家徐松涛给本报寄来一本《东阳水利史料》。他查阅了散见在地方志、通志上的有关金华市古代水利工程,许多古已有之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让人不由得感喟古人的发明创造和智慧结晶。徐松涛说:“今年的旱灾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一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水库、池塘等蓄水能力大幅降低。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未雨绸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无独有偶,在义乌就有一座修建于公元1184年,距今825年仍发挥着集雨、水源、泄洪、灌溉(解放后还兼发电)功能的水库,它就是蜀墅塘,历代《义乌县志》称其为“蜀水塘”。记者昨天前往这个位于义乌市佛堂镇境内的蜀墅塘一探究竟。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世一品出了王槐 tujian.org
据崇祯版《义乌县志》的各乡地图标注,位于双林乡(今义乌佛堂镇)的蜀墅塘属“蜀塘王氏业”。于是记者首先驱车来到佛堂镇后塘村寻找王氏后人了解情况。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后塘村民风淳朴,路遇每个人都很热情。王良潭,是迁居后塘的始祖王槐的第31世裔孙,他带记者来到王氏宗祠。“小时候外墙已经看不见‘王氏宗祠’字样,内墙后来刷上了文革标语‘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王氏宗祠”几乎只剩下遗址了,位于后塘村8号,老厅堂和解放后造的厢房均已挪作他用,办起了一家纸盒厂。机器轰隆,工人穿梭,屋顶的大木结构还保留着原来的风貌,粗壮的抬梁和穿斗安静地注视着厅堂内的变迁。 tujian.org
祠堂隔壁是村“两委”大院,大门口挂着“欢迎王氏后裔回乡祭祖”的横幅,老年活动室改造成了临时祠堂,供奉着列祖列宗的雕塑和画像。活动室最醒目的位置便是村始祖王槐公的牌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是始祖王槐诞辰910周年,所以我们发起了重修家谱。”今年40岁的王忠家里收藏了《蜀塘王氏宗谱》,已经翻阅得有些破旧了,“你是金华人?说起来我们还是同乡,王槐的祖宅就在金华市区的四世一品(原是雅堂街附近的一条小巷子,因为王氏旧城改造后不复存在)。后来从长山(今属金东区)迁入义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家谱记载,王槐字植三,生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逝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在古时候活到98岁,实在不简单。他的父亲叫王汾,王汾的族弟就是南宋名相王淮,其祖上因王淮被追授一品大员,世人将其祖宅名为“四世一品”。王槐1151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兼翰林学士,他为官清廉,直到86岁才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后塘。这一年是淳熙十一年(1184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3]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