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
曾经在30多年前走过京杭大运河的阎崇年,昨天又一次来到了这条古运河的终点——杭州。这位研究了大半辈子清史的75岁老人,这次应本报和省社科联邀请,将于周六上午走进“浙江人文大讲堂”。精神矍铄的他,和本报记者说起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如同在百家讲坛上一般有气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个偶然成就清史研究事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阎先生的人生中有两次偶然,正是这两个重要的偶然,成就了他的清史研究事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一个偶然,是在阎崇年十几岁时,那时全家从山东老家迁到北京,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恰逢我小学毕业,爸爸就想让我辍学去做学徒。”这个决定差点摧毁一个未来的史学专家。好在阎崇年的父亲是个比较开明的人,当时开了个家庭会议,让家里人举手表决到底是让阎崇年继续上学,还是去工作。“结果3:2,我赢得了继续上学的机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个偶然,发生在阎崇年大学毕业后。当时他决定继续研究历史。“那时,我对先秦、秦汉史感兴趣。”阎崇年搜集了很多资料写了论文,寄给当时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明清研究室的主任杨向奎先生。杨先生为阎崇年的学术精神所折服,同时给了他一个建议:你身在北京,为什么研究根基在陕西的秦汉史?你该研究清史啊。阎崇年当时豁然开朗,转投清史怀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努尔哈赤讲到清朝十二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关于公众认识阎崇年的中介——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则是阎先生的第三个偶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4年3月的一天,《百家讲坛》的编导给阎崇年打电话,希望能请阎崇年去讲讲努尔哈赤。当时,《百家讲坛》已经录制过好几期,但节目一直不红火。阎崇年自己也没听说过这档栏目,就拒绝了。没想到第二天,编导找上门来了。“她进门也不说话,就干三件事,先盯着我看半天,然后跟我说了没几句话,最后还直奔我的书房。”一直到后来,阎崇年才知道,这编导当时是在对他进行“考核”——面相是否端正、口齿是否清楚、是否有学问。第二天,节目的制片人就带着聘书上门。阎崇年最终被这股诚恳劲给感动,上了自己的第一期《百家讲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出乎意料的是,在做完“皇太极”一集后,阎崇年以为自己在百家讲坛的使命就此结束了,没想到,“顺治”的编导来了,“康熙”、“雍正”的编导也来了,到最后,十二个编导通通找上门。就这样,阎先生做了清朝十二帝的系列讲座,轰动了大江南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生没有中断过历史事业 tujian.org
50多年来,阎崇年从来没有因为任何原因停止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即使在文革时期,他也是背着大箱的历史书去下放。“这批史书都是线装书,在当时人们眼里,那是‘封、资、修’三类禁书中典型的封建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很快,阎老师白天干活,晚上读书的行为被告发。生产队长严肃地质问他,阎崇年回答:“我知道不能看这些封建书。但秦汉时候的史书没有平装版、精装版,只有线装书。”生产队长倒让阎先生给说愣了,并被他的好学所感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整个文革期间,阎老师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书籍《努尔哈赤传》,也促成他沿着京杭大运河流域千里走单骑的经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