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百岁教授讲述浙大往事 当年如何选定校址的 |
2009-08-22 |
|
|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里历史最悠久的“第一教学大楼”。记者 李忠 摄
1945年秋,严文兴从美国pittsburgh大学化学系毕业归国。同年,他进入当时校址还在贵州的浙江大学任教。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严文兴老人已是101岁高龄,平日里言辞不多。可一旦被问及母校的建校史,严老却兴奋得像个孩子,打开了滔滔不绝的话匣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6年11月,浙江大学迁回杭州,严文兴也随之来到杭州。“当时不是没有想过重返家乡上海,但是,浙江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着我。我当时就决定,要在这里认认真真做一辈子学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2年春,敬业的严文兴被提为当时浙江大学总务长,开始参与到学校工作中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现在常常健忘,甚至重复过很多遍的事情也是转眼就忘。唯独在学校工作的那几十年里,所有的事情都很清晰,回忆起来似乎历历在目。”严文兴老人从玉泉校区选址、建设开始,谈起了记忆中的“浙大往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跑马场到老和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选址一波三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浙大主体位于杭州市区大学路,校园面积较小,周围发展空间不大。”严文兴回忆,1952年,刘丹担任浙大第一副校长,他敏锐地意识到:当时的校址不能满足日后扩大规模的需要,必须选择新校址。于是,学校向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提出建新校园的申请,此申请很快得到批复同意。
tujian.org
新校址选在何处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起先,刘丹校长打听到在万松岭一带有浙大的一片土地,便亲自到那里察看。但是看后认为,那里离市区太近了,不够安静,而且地盘不大,因此没有选中。后来,又到洪春桥等地察看。那里远离闹市区,又近西湖,环境不错,可以考虑,但杭州市已将那里规划为植物园,所以也只能放弃。”严文兴回忆,后来学校初步选定在宝石山下黄龙洞的对面,即如今的杭州世贸中心一带(当时的跑马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2年冬,新校试着在跑马场开工打桩。“结果第一根桩打了20多米后发现地质条件不好,必须进行地基处理。“我们当时做地基,只知打桩。”严文兴笑了笑。“这样一来,学校一核算,发觉建设成本实在太高,而且校园面积还是比较小,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选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接下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在黄龙洞附近、老和山下这一带的地势开阔,尽管有部分高地,但地面基础很好,发展空间较大。”严文兴说,他们还特地邀请了教育部部长杨秀峰以及同济大学建筑学专家哈雄文一起来察看,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校址各方面条件都较优越。不仅地质条件好得多,而且面积也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悉,在后来的建设中,现校址只有个别建筑物的局部地基条件较差,曾采用地基处理,绝大多数地基都很好,这节省了地基基础方面大量费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动工兴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校园令各国专家称赞不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3年秋天,新址开始动工。当时建的第一幢楼是如今的学生第一宿舍(旧称大U,后来在U字中间加了一排房子,成为了大E)。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3年建了大U(一舍)后,本来打算在如今的教十二即理科大楼的位置建第二学生宿舍,与第一宿舍成八字形对称,已经打好基础了,可后来杭州市邀请前苏联专家莫新来杭州做规划。莫新给浙大校园画了一张设计简图,图中标出了教学区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教一、教二、教三、教四)。因此第二学生宿舍就搁浅了,后来又陆续建了三舍、四舍、五舍、六舍。校园布置方案根据这位前苏联专家意见作了调整,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两轴,中间通过运动区相连。”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严文兴说,如今看来,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两轴线的布置还是比较合理的。从图书馆大楼顶上看校园,教学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教学大楼依次排列,生活区学生宿舍和食堂等错落有致,很整齐和美观,这比国内不少大学校园要好得多。“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浙大校园新建之初就确立了严格的规划,而且全部按照规划来建。”为此,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浙大参观时对现校园的布置及建筑都称赞不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数据再现“浙大往事” tujian.org
求是园于1953年7月正式开始兴建。首先建学生宿舍5幢(即现在的第1、3、4、5、6宿舍),计21492平方方米,当年完工。完工后不久,即有部分学生开始来玉泉校区上课。当时,先将第一宿舍部分改造为教室。1954年又建教学大楼2幢(即今第1、2教学大楼),计14655平方米,实习工厂4458平方米,全部在1954年暑假前完成。到1954年末,又建成第3教学大楼,计11665平方米,实习工厂的热工、铸工两车间共1470平方米。至此,新校址上已建成了约53700平方米校舍建筑,超过了在大学路的旧校舍面积(45000平方米)。1956年初,又建成第4教学大楼9638平方米,加上一些生活用房和实验室,新校址完成的建筑面积已达72000多平方米。1956年又在校外兴建教职员工家属宿舍(求是老村)7幢,约1万余平方米,至1956年末,新校舍的兴建已初步完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