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知青下乡40周年特别报道 忘不掉那份激情 |
2009-08-22 |
|
|
浙江在线08月04日讯 这两天,参加黑龙江省同江、富锦等市(处于中俄边境)杭州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老知青们开始陆续返回杭州。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资料显示,仅杭州市,当时下乡知青就达23万之多。这场前所未有的运动集中反映了共和国曲折发展的足迹,折射出新中国青年的蹉跎与奋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意气风发的青年已近花甲之年。“上山下乡”、“北大荒”等历史词汇,在他们身上却成了一个个鲜活、曲折、动人甚至悲壮的回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上的列车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月16日凌晨两点多,北上的列车驶离杭州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知青和记者一行共18人。其中15人是毕业于杭一中的老三届,还有两名家属。他们将赶赴黑龙江省同江市参加杭州知识青年插队四十周年纪念活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车窗外一片寂静。车厢内的知青们却兴奋得睡不着觉。人坐在火车上,可思绪早就回到了40年前那个到处红旗飘扬,广播里不停播放革命歌曲的年代……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列车上讲述离杭故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9年3月6日,早春的杭州,寒意袭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046名知识青年一人一套草绿色的军衣,在少年宫广场举行誓师仪式和欢送大会后,被汽车送到了城站火车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于送行的人实在太多,杭州知青办后来不得不临时把上火车的地点从城站改到了南星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记者同行的知青顾锋回忆说,站台上挤满了欢送的人们,由于知青们提前上了车,家属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里,只得一个一个车厢挨个寻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每个窗口都探出很多人头,双眼扫视站台上杂乱的人群,寻找着自己的亲人。有许多解放军手拉着手挡在车厢的警戒线前。”顾锋回忆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和记者同乘一节车厢的顾幼琴,是顾锋的妹妹。40年前送行的时候,当时还是个小学生的顾幼琴不愿哥哥离去,伤心不已,哭得天昏地暗,父母再怎么劝都不济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她回忆,当时送行人群实在太庞大。人散后,光收拾因人挤人而散落在地上的鞋子,就有好几箩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十年后再过山海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乘坐的火车开至山海关站时,已是第二天凌晨3点多。63岁的女知青陈晓薇特意下车,独自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思绪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当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她清楚记得,当年的列车到了山海关站后,正是白天。1046名知青一起下车,在天下第一关眺望关外风光,高唱着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你可曾想见:那些年轻人火热的胸口,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个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晓薇说,在列车上,他们一路高唱着各种革命歌曲和诗歌,印象最深的便是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40年前,他们北上的列车一路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当时每过一个大站,人们总是跳着舞蹈迎接他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天3夜后,火车终于到了佳木斯的福利屯。知青们被安排在当地的电影院休息了一天,并发放了狗皮帽子和棉胶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们开始换上新衣。一些男知青显得特别兴奋,互相打趣逗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穿得比较帅,大家就说他像杨子荣。穿上后显得比较猥琐的,我们就说他像小炉匠(小炉匠为小说《林海雪原》中的土匪联络官)。”龙彼德回忆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福利屯出发,再坐近十个小时的汽车,知青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同江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龙彼德、顾锋和陈晓薇等人被分配到三村公社的三村大队,这个大队总共有147名杭州知青,主要是当年杭一中的学生,还有小部分是杭州女中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