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浙江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杭州和它的图书馆精神:免费开放保障文化公平
2011-02-27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开门!图书馆[TuShuGuan]
杭州图书馆[TuShuGuan]阅览室。摄影/本报记者 甄宏戈
杭州图书馆[TuShuGuan]的儿童阅览室。摄影/本报记者 甄宏戈
杭州图书馆[TuShuGuan]的视频阅览室。摄影/本报记者 甄宏戈

  开门!图书馆[TuShuGuan]

  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该如何为读者服务?

  杭州图书馆[TuShuGuan](以下简称“杭图”)的做法是:面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含流落者和乞丐。有微博称,该馆馆长褚树青曾说:“我无权谢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分开。”这一微博迅即被转发了1.6万次。

  但杭图馆长褚树青表现,杭图的全免费开放政策,不过是践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宣言》中的图书馆[TuShuGuan]使命而已。事实上,未必真有很多乞丐或流落者去图书馆[TuShuGuan]看报读书,但是否向他们开放,却检验着一个城市和国家的人文精力与气宇。

  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作为一个公共[GongGong]资源,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平等地向公众开放。美国钢铁工业巨富安德鲁·卡内基,便是在图书馆[TuShuGuan]自学成才的穷孩子。获得胜利后,他一生捐建了2500多座图书馆[TuShuGuan]。他的哲学是:只要给予公正的社会环境,再穷的人也能胜利,图书馆[TuShuGuan]就是胜利的第一个台阶。

  从这个角度说,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不只是借书读报的地方,更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生活方法,是知识和信息的再分配。免费进入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这小小的权利,却可以使社会底层通过免费获取知识、转变自己的人生。

  由杭图所掀起的波涛正在影响全国。

  我国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出台政策,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体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基本服务项目全体免费。

  2月18日,文化部表现,备受关注的《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法》正在起草中。尽管免费并不意味着“公共[GongGong]”,但不可否定,这是回归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精力的可喜开始。

  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TuShuGuan]精力

  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的社会职能“更应当成为一种制度”,因为平等地获得知识的机遇,将推进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

  本刊记者/王婧  

  文/沈茜蓉(发自浙江杭州)

  “我无权谢绝他们(乞丐)入内,但读者有权选择分开。” 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TuShuGuan]馆长褚树青的这句话在微博上被转发了1.6万次。褚树青因此成为100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他甚至为此减少了出门的次数。

  他对这种“波涛”也很惊讶——48岁的他已经在杭图任职10年,一直在践行“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零门槛开放”的理念。事实上,80%以上的国内大型城市图书馆[TuShuGuan],都正在向读者供给平等服务。在他看来,这种反差源于对“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制度的误会:“公众一般只知道图书馆[TuShuGuan]能典藏阅览,但是疏忽了图书馆[TuShuGuan]的社会职能——保障社会文化公正。”

  在图书馆[TuShuGuan]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系主任范并思教授看来,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的社会职能“更应当成为一种制度”,因为平等地获得知识的机遇,将推进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正如纽约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在网页上的介绍:“荣幸的是,在这个新兴而敏捷发展的大都市中,有些市民预感到,如果纽约要真正成为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文化中心,它还必需有一个伟大的图书馆[TuShuGuan]。”

  搬运工眼中的图书馆[TuShuGuan]

  2月15日,午饭后。

  穿着迷彩工作服的搬运工王书恒走进杭州图书馆[TuShuGuan]报纸阅览室。他直接拿了《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报夹,在入门处的软沙发上坐下。沙发前的液晶电视,正小声地播放凤凰卫视的新闻。

  他告知《中国新闻周刊》,每天中午他都会来——“主要是为了休息,偶尔才看看报纸。”

  言语间,他的眼光转向一旁的大落地窗。窗外的大片建筑工地正是他工作的地方。两年前,他从江苏到杭州打工,一直在邻近工地上干体力活。

  这里是杭州市的钱江新城,距市中心约有7公里。自从2006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从“西湖时期”迈入“钱塘江时期”的战略后,杭州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杭州市民中心就在这里生根发芽。

  市民中心由11座单体建筑组成,杭州市图书馆[TuShuGuan]新馆就坐落在西南向的裙楼里,占地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90%都对读者免费开放。

  这是王书恒在邻近能找到的唯一“不用花钱又可以放松自己”的地方。

  在王书恒眼中,图书借阅区的那一排排书架“就像直线构成的迷宫”,书脊上那些带着数字的标签儿“就像汽车的车牌”,当他在这个“迷宫”中穿行的时候,书架上的照明感应灯会主动亮起,走过之后又悄悄熄灭;文献借阅中心那些高达4.8米的积层书架、专题文献中心7.2米高的单面靠墙整体书架,伟人一般俯瞰着他;书柜、书桌、台灯浑然一体的书房式安排,更让他认为“像天堂”。

  但他更爱好报纸阅览区——这里聚集着更多和他一样的打工者,“我们更爱好看报纸,文章篇幅小,读起来不费劲儿。”

  从报刊阅览室再往里走,就是他最爱好的音乐分馆。那里有着蓝色苍穹,他躺在软绵绵的沙发上戴着耳机睡觉,睡不着时就看着头顶上的电子星空随着音乐的节奏而闪耀。

  “主要是睡觉,耳机就是装样子。” 王书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过音乐还真是不错。”

  王书恒一般在下午2点分开。每当他经过借阅台时,工作人员张小丽都会冲他微微一笑。

  张小丽已在杭州图书馆[TuShuGuan]工作了36年。她尽量对每位望向她的读者微笑致意,不论是乞丐、农民工还是残疾人。

  “进杭州图书馆[TuShuGuan]不须要任何证件,借书也免费,只须要供给市民卡即可。”张小丽说,“所以邻近的人们经常来,也许他们的主要目标不是看书,但他们在休息之余,哪怕就是随手翻翻报纸,也比他们在外面无所事事要好吧。”

  “零门槛”如何实现

  36年前,“文革”还未停止,19岁的张小丽来到杭州图书馆[TuShuGuan]工作。那时候的杭州图书馆[TuShuGuan]还是一座“藏书楼”,在那个身份决定权利的年代,来借书的人很少。

  “那时候读者很听话,跟他们说任何要求,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张小丽回想。这样的时光一直连续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开端削减对图书馆[TuShuGuan]的补助,图书馆[TuShuGuan]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这恰与中国当时的市场经济风潮“不谋而合”,尽管当时身份桎梏正在被逐渐打破,但越来越多的图书馆[TuShuGuan]开端靠出租场地、收年费等各种方法来创收,图书馆[TuShuGuan]的“公共[GongGong]”底色刚被抹上,就开端变淡。

  “我们有了市场、私营的概念,但什么是公共[GongGong],却更面目不清了。”褚树青说,“在我接手的时候,我就想:我赞同市场经济,但图书馆[TuShuGuan]还是要做公益的事情。”

  2000年,褚树青出任杭州图书馆[TuShuGuan]馆长,立即宣布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其他人则需交费,用以“捐助”图书馆[TuShuGuan]。“说是捐助,也是对公民文化的一种造就。因为不好意思直截了当说‘免费’——全国都收费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说免费呢?”

  两年后,国内图书馆[TuShuGuan]学理论界开端探讨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究竟是否应当收费。支撑收费者以为,图书馆[TuShuGuan]产业化是全世界的趋势;反对者则以为,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的最重要的职能是保障社会信息公正——收费则意味着门槛。

  “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概念在西方已有150多年历史,由英国第一家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馆长爱德华·爱德华兹提出。爱德华兹本人即出生贫民,靠在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TuShuGuan]读书自学。他后来成为这家图书馆[TuShuGuan]的编目员,逐渐改良其服务,并推进议会为“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立法:由地方税收支撑,对所有纳税人免费开放。

  杭州市图书馆[TuShuGuan]是中国最早响应此理念者之一。

  2003年,杭州图书馆[TuShuGuan]就向所有人敞开了阅览室大门。张小丽记得,还在老馆时,每天早上就能看到一些穷人把蛇皮袋放在门口,走进阅览室读书,一看就是一天。“有的蛇皮袋里装的就是铺盖和简略的家当。”张小丽说。有时她坐在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还会看到这些读者在街上漫无目标地游走。

  也是在图书馆[TuShuGuan]的书里,张小丽知道了这个故事:美国经营钢铁工业巨富的安德鲁·卡内基,本来是一个穷孩子,通过在图书馆[TuShuGuan]免费读书自学成才。获得胜利后,他一生捐建了2500多座图书馆[TuShuGuan]。他的哲学是:给予公正的社会环境,再穷的人也能胜利,图书馆[TuShuGuan]就是胜利的第一个台阶。

  2006年,杭图将搬迁新址,召集专家论证制度改革,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是否可以撤消借书的押金制度”。在很多专家看来,押金制度是图书馆[TuShuGuan]“无法废除的一道门槛”——如果没有押金制度,如何保证外借的书能够如期归还?

  范并思也在受邀之列。他还清楚地记得,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非要把这道门槛废除不可!”褚树青也表现,“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信用和道德都不讲,一百块钱押金又能有什么用?”

  果然,2007年,杭州市图书馆[TuShuGuan]新馆全面免费开放,实现了真正意义的“零门槛”——不但所有人都可以进入阅览,而且都可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

  这在当时引起轰动。刚开馆的几个星期里,门口总是围满了探头探脑的人群,纷纭问张小丽:“借书也免费啊?这么好的事也有的啊!”得到确定的回答后,又问:“那管不管吃饭啊?”

  之后,就有人带着便利面到阅览室大嚼,还有读者为了抢一张报纸大打出手。这种乱哄哄的气象让张小丽很思念庭院深锁的老馆,“但是回头想想,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可能就是这个样子。”

  把图书馆[TuShuGuan]开到市民身边去

  2月13日下午,26岁的IT白领李珍珍第一次陪伴学来杭州图书馆[TuShuGuan]借书,高兴地用手机拍照留念。“我来杭州工作两年,从没到过这里,要是这个图书馆[TuShuGuan]在我家邻近该多好!”她说。

  李珍珍是典范的网络一代,一天泡网十几个小时,出门也不忘手机上网。对他们而言,任何东西,只要网上没有,就不存在。书本是个负担,偶尔在街头买一张小报或时尚杂志,一般是为了心理须要,或者“可以当个坐垫”。

  事实上,网络的飞速发展正严重压缩图书馆[TuShuGuan]的生存空间。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远比去图书馆[TuShuGuan]查材料便捷。但褚树青以为,正因为是信息爆炸的时期,部分底层大众更无法跟上互联网步伐,图书馆[TuShuGuan]的服务要“向他们倾斜”。

  2003年,褚树青产生了一个勇敢的想法:利用行业和社会力气,推进政府树立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制度,并通过杭州图书馆[TuShuGuan]的“一证通”体系,将各级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衔接起来,形成免费的图书流通服务网络——只需登陆杭州图书馆[TuShuGuan]的系统,就可以借到这个城市任何一个纳入体系的图书馆[TuShuGuan]的书。

  “大网”以市图书馆[TuShuGuan]为核心,延长至各个区县图书馆[TuShuGuan],再到各个社区图书室。只需点击“预约”,须要的书籍就会在三天之内完成“大网”中的旅行,来到距离读者最近的社区图书室。

  核心问题是经费。褚树青找来了7个区县的图书馆[TuShuGuan]馆长、一些图书馆[TuShuGuan]喜好者和企业家,磋商成立“杭州图书馆[TuShuGuan]事业基金会”。“我们这些图书馆[TuShuGuan]长,既不控制购书经费,也不受看重,于是自称为‘无产者联合起来’。”回想往事,褚树青大笑起来。为了进一步调动政府和社会力气,2005年,褚树青还邀请时任政协副主席的曾东元担任基金会会长。

  此后,曾东元率领基金会,走遍了杭州市所有的社区和农村基层图书馆[TuShuGuan]。他们看到,余杭南苑街道图书馆[TuShuGuan]建起来后,三百多平方米的阅览室,每晚都被外来打工者挤满。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人,每天放了工,就成群结队来到图书室,看书、看报、看杂志。

  这深深触动了曾东元。他告知《中国新闻周刊》,“图书馆[TuShuGuan]应当多到‘只要你想看书,就有图书馆[TuShuGuan]’的田地。”

  这个让图书馆[TuShuGuan]遍布城乡的梦想如今真的实现了。在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文化站,七八个书架上摆满了新书,以小说和畅销书为主。每本书上都贴上了小小的蓝色条码——杭州地区内任何一个持有“一证通”借书卡的市民,都有机遇借到这些书。

  截至2008年8月,杭州62.1%的街道和94.1%的社区都配备了这样的图书馆[TuShuGuan],实现“通借通还”的基层服务点高达128个。

  这张“大网”激活了杭州市图书馆[TuShuGuan]。据2009年《中国图书馆[TuShuGuan]年鉴》,2008年,杭州图书馆[TuShuGuan]藏书231万册,年流通人次309万,外借110万册次。而这一年,中国2820个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的年平均流通人次只有约10万,外借8万册次。正如17世纪德国有名数学家、哲学家兼法学家莱布尼茨说,“图书馆[TuShuGuan]的价值只在于其内容以及读者对内容的利用,而不在于藏书的数量和收藏的稀有程度。”

  天堂,亦有困境

  尽管图书馆[TuShuGuan]已深刻社区,并不是所有市民都知晓。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距离杭州图书馆[TuShuGuan]2.4公里的万象城商业区随机拜访了10名路人,均知道杭州图书馆[TuShuGuan]免费开放,但只有4人去过,且均为中老年人;只有1人知道杭州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图书馆[TuShuGuan]。

  事实上,在房价全国排名第一的杭州,图书馆[TuShuGuan]业也同样面临其他城市“被排斥“的命运——或者被挤压到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或者干脆就撤消了。这使基金会假想的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体系打了折扣。

  拱宸桥街道文化站站长裘熙春介绍:2010年,图书室只新购300册书籍和一些报纸杂志,这是上级要求的“下限”。并非不舍得花钱。“只有2万块钱买书订报,要是钱多,我确定买得多呀!”他摘下眼镜,重重敲了敲桌子。更让他心里不好受的是,“管图书室那个小姑娘现在还没编制”。

  基层图书管理员的状态大多如此。管理村、社区图书馆[TuShuGuan]的多是退休老人、下岗职工或者残疾人,每个月象征性地发放一两百元工资,流动性也很大。

  这些事情被曾东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他看来,只须要一笔不多的钱,就可以把这些事情办得更好。

  依照基金会的计算,这一笔“不多的钱”,意味着在“十二五”期末,把杭州810万常住人口,乘以人均6.5元的购书经费,加上各级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的运营费用,总共1亿元。这仅是杭州市2010年财政收入的1/1245,却可以让全市13个区县的基层图书馆[TuShuGuan]买得起新书,请得起专职图书管理员。而目前,只有杭州市图书馆[TuShuGuan]每年得到5000万元的运营经费,其他基层图书馆[TuShuGuan]全体只获得1000万的财政拨款。

  基金会也在“四两拨千斤”地推进政府和社会力气的投入。每年,基金会都拿出一部分利息,嘉奖优秀基层馆员,每人每年1000元。去年,由浙江图书馆[TuShuGuan]原馆长带队,基金会在淳安、萧山、桐庐三个县展开图书馆[TuShuGuan]员的责任培训,7天时间,三四百人参与,有70岁的老人,还有坐着轮椅的残疾人⋯⋯

  曾东元告知《中国新闻周刊》,在基金会的建议下,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可能会在近期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同层级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在财政拨付、人员编制、场地部署上的“硬杠杠”。这是各级图书馆[TuShuGuan]期盼已久的政策支撑。

  我们可以一起读书

  对市民来说,免费浏览须要接纳的进程。

  拱墅区图书馆[TuShuGuan]馆员陆菁说,图书馆[TuShuGuan]刚刚全面免费开放时,很多大爷大妈拎着烧饼油条豆浆来阅览室摆龙门阵,还有给孩子在图书馆[TuShuGuan]“就地解决”大小便的妈妈们。但这些行为现在都消逝了。

  范并思以为,在浏览现场的读者之间,会发生奥妙的互相影响作用。一个读者的专心姿势会影响其他读者,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入这种状况。

  退休工人孙毅正是在这个进程中成了拱宸桥街道文化站的常客。他还给站长提建议:成立“业余书评小组”,让街道里的爱书人可以定期开沙龙、写书评、办刊物。

  这也正符合褚树青的理念:“图书馆[TuShuGuan]的使用者是一个多元的群体,单单我们管理,不必定具有威望。我们宣布条条框框,不如让社会各界制订规则,管理监督,志愿服务。”

  在一封写给街道文化站的感激信里,孙毅用莎士比亚的话描写图书对他的意义:“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这个小小的文化站不仅为社区的居民供给图书,还在每周二四六晚上放映电影,周四有免费唱歌课,周六下午为小区越剧队供给排练厅⋯⋯它已经俨然成了街道的公共[GongGong]来往中心。

  正如于1927年在英国发表的《肯尼恩报告》所说:“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应当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智性活动中心⋯⋯图书馆[TuShuGuan]不仅要服务于知识的渴求者,而且要服务于那些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和寻求休闲的人。”

  这份报告发表在“大萧条”前夕,意在重申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的社会职能。当时美国拜金主义膨胀,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日益激化,看似歌舞升平的社会内部实已千疮百孔。果不其然,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随后袭来。但遍布城乡的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网络成为“大萧条”中无家可归者的避难所,图书馆[TuShuGuan]为他们遮风挡雨,使他们更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范并思曾在《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与城市文化》评价道:“公共[GongGong]图书馆[TuShuGuan]是城市中最好的学习共存、推动社会包容的场合。”因为这里“与学校相比,门槛更低更加自由;与公园相比,更加拥挤更加稀缺”。

  更重要的是,在书籍面前,更容易实现人人平等。

  正如杭州市图书馆[TuShuGuan]儿童阅览区里涌现的这个场景:

  一个穿着讲究的母亲带着8岁的女儿在这里读书。她们就住在图书馆[TuShuGuan]邻近,房屋均价3万/平方米。

  一个衣着破旧的爷爷领着8岁的孙女坐了19站公交车也到了这里。5个月前,他们从江苏淮安的农村来到杭州,一家人住在拱墅区的出租屋里,靠女孩儿的父母在工地上打工生活。

  两个女孩儿的手同时伸向了书架上的同一本书。

  “我先拿到的!”喊声惊动了书架那边的母亲。

  她走过来,看到两个女孩儿正在抢书,于是蹲下身子,温顺地说,“宝贝儿,你们可以一起看吗?”

  两个女孩儿想了想,点点头,坐到了桌边,开端一起翻那本带拼音的儿童书——《神秘的鸟类》。看完一页,一个女孩儿小声问另一个:“看完了吗?可以翻了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链接
    ·“山寨羊肉卷”比羊肉还便宜 其中掺入各种
    ·浙江上虞春晖立交桥引桥坍塌 4辆重型车陷落
    ·浙江老年报再推国医大讲堂教你秋冬季如何养
    ·牛奶箱内发现空奶瓶和2.5元 疑有人喝完奶留
    ·山民捕获野生动物贩卖酒店 部分保护物种遭
    ·乘客前门下车遭拒绝殴打公交司机(图)
    ·男子谎称开公司骗女网友10多万
    ·浙江高院公布行政诉讼十大经典案例
    ·金德水厉志海当选浙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奇当选浙江省宁波市市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