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建高楼可能受限吗?(资料图片) 记者 吴子敬 摄
近年来,我市部分城区由于交通拥堵而造成老百姓生活工作不便。
“其实这就是城市不宜居的表现。”赵芾说,从表面来看,城市交通的愈来愈拥堵,是主城区车多路少造成的。但是,交通拥堵只是城市环境变差的一个方面,在拥堵背后其实还有更本质的东西,就是城市人口密度大大超过承载能力,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主城人口密度
30年翻了一番
赵芾透露,我市主城区的平均人口密度在近30年里翻了一番,目前的城市平均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2万人左右。特别是渝中半岛、沙坪坝等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更是成倍增加,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了6万人,这正是造成包括交通在内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源所在。
赵芾说,在国内的其他城市,人口密度基本保持在每平方公里1万人左右,不少西欧国家的传统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一般也在每平方公里5千人以内,美国一些城市如亚特兰大、休斯敦等每平方公里人口甚至还不到1千人。
公共配套与服务
标准水平都下降
1998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疏散渝中半岛人口。但若干年过去了,主城人口密度不减反增。2007年,国务院批准新重庆城乡总规,主城区到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为82平方米。
赵芾说,据估算,主城区居住地块平均容积率不能超过3,才能勉强达到国务院对我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要求。但是近几年我市主城区高楼如雨后春笋,地块密度无限制提高,容积率在10左右的已不是少数,甚至有的容积率居然接近18。
“城市地块建设强度随意提高、人口密度盲目增加,必然会挤占其他市民的公共配套,结果却是所有市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标准都下降。”赵芾说。
一个城市搞得再好,只要一塞车,什么好情绪、好心情就都没有了。
昨日,市政协委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芾说,重庆要建设宜居城市的最大难题,就是要根本解决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举措,就是要立即停止审批新的高楼。
高层背后
有利益驱使
我市普遍把超过10层的住宅楼或24米高的商务楼叫做高层建筑,把3层以上、6层以下的建筑称为多层建筑。主城区近来人口激增,一直有种观点认为,只有修高层才能容纳不断增加的人口,同时节约土地。
“这是一个误区。”赵芾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建高层甚至超高层,要比建多层有更高的容积率,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此外,主城区到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仅为82平方米,标准并不高。根据规划,到2020年都市区面积将从1998年版规划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到5473平方公里。这样算来,就算今后重庆不再修高楼,也完全能容纳下。
赵芾建议,立即停止审批新的高层建筑,特别是在新区应建更适合居住的多层楼房。另外在建成区以内,有闲置地没有开发的,建议尽量不再开发,以作为城市的出气口,让主城区内空气更畅通。
首席记者李伟实习生孟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