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重庆市将对惠及百姓生活的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其中,教育是重中之重。在过去数年中,重庆市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今,老百姓正享受着暖人的“教育阳光”,重庆教育所取得的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教育界实现“三个率先”,“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由此叫响。
发展教育,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因此,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成为重庆教育必须跨过的关口。市教委主任彭智勇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起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融资体制,先后组建教育担保公司,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通过努力,重庆市已经实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1%,全国最高。”
此外,重庆市通过三项措施确保教育经费充足和到位。其一,严格执行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确保每年教育经费在全市财政开支中的比例超过20%;同时,从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和决算、地方决算和中央决算3个层面实现逐年增长。其二,开征城市建设配套费,足额征收、足额安排并全额拨付用于教育。其三,落实教育用地和教育建设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在此基础上,重庆市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三个率先”。彭智勇介绍,我市近年来筹集经费49亿元,在全国率先兑现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解决了农村学校代课教师问题;安排资金近27亿元,率先在西部建立城乡一体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此外,政府还统筹安排25亿元资金,在全国率先对中职五类学生(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退役士兵和适龄孤儿)实行“学费全额资助、生活费住宿费包干补助”政策。
除此之外,重庆市还偿还了28亿元“普九”债务,筹集资金45亿元,排除442.9万平方米中小学D级危房,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600所,完成329片塑胶运动场的建设任务。同时,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数据显示,仅2009年全市安排资助经费就达40亿元,惠及各类学生413万人次。
目前,重庆教育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已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为“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此做出“西部区位、直辖境界、中国水平、世界眼光”的十六字诠释。
今后几年,全市还将投入资金780亿元,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计划,将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400所、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校116所,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和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