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内在精神的“3·15”徒留消费叹息 |
2009-05-04 |
|
秦毅
一个旨在维权的节日,在对黑幕的试点挑拨中结束了。从央视“曝光晚会”的受宠度上来看,人们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深恶痛绝。然而,以晚会的形式刮一阵视频打假风,其春晚式的消遣节目尚达不到《道德观察》的高度,更何况主持人还不是路一鸣。 一个消费者的节日,在众多商家大肆促销的氛围中变味了。街头高音喇叭轰鸣,彩旗条幅招摇,各式企业穿上诚信的马甲粉墨登场,大声吆喝,大把装钱。繁华之地,富贵之乡,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远道之人过而叹之,城里人过周末就是热火,与我们山里人过年赶庙会一般。 据《今日早报》的报道,某卫浴品牌为了应景,直接推出了部分产品3.15折的惊人优惠。家居、建材、家电等行业张罗的活动颇为热闹,为了促销花样百出。 为什么“3·15”跳不出晚会加购物的窠臼,为什么所有节日除了纪念的对象不同外,操作的手法如出一辙呢?概节日之魂远去也!魂去,钱来。所有的节日聚焦消费,今年“3·15”的主题偏偏又是消费与发展。呜呼哀哉!试观今日之节日,是谁人之天下?是消费者吗?1960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和荷兰等5个国家的消费者发起成立世界消费者联盟时,特别指出联盟的性质:独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无政治倾向。而今日之节日,却将财神高高供起。 “节日搭台经济唱戏”看似多方共赢,实际上最受伤的恰是节日本身。更何况这种透支文化的方式无法长久持续下去,经济这个主角终有一天会在没有观众的舞台上凄凉谢幕。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日前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谈到人文知识分子被边缘化的话题。冯骥才指出,人文知识分子能发挥好作用,我们600多个城市也就不会变成一个模样。人文知识分子是社会人文精神的代表,如果他们的声音弱了,国家软实力会强吗? 软实力的塑造不是用钱可以搞定的。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树立,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便只剩下消费的叹息。笔者斗胆认为,与其搞“3·15嘉年华”,还不如学学圣雄甘地,来上一次非暴力不合作,3月15日对部分商品停购一天,或许这样更能体现消费者的力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