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新西藏:镌刻在世界屋脊上的建设长卷 |
2009-05-04 |
|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参观侧记 本报记者 王茜/文 李忠民/图
在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列车行驶在雪域高原之上,壮丽的羌塘大草原被黑色牦牛和白色绵羊点缀着,美到了极致。这是一幅图画所描绘的,是记者3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上看到的。上千张类似的图片镌刻着西藏建设的宏伟篇章。
基础设施建设: 为经济发展层层夯实基础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全国人民组织了一轮又一轮的援藏建设。从1994年开展对口援藏工作以来,国家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大力援助西藏,一大批援藏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包括西藏体育馆在内的43项援建工程,总投资4.8亿元。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包括西藏博物馆在内的62项援建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9.58亿元。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包括“两桥一隧”(跨拉萨河大桥、跨雅鲁藏布江大桥,协荣隧道)在内的117项援建工程,总投资312亿元。2007年,中央又在“十一五”规划中投资778.8亿元,帮助西藏建设包括林芝巴沙老虎嘴水电站在内的180个重点工程项目。 2006年以来,西藏开始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共投入资金116.23亿元,使17.23万户、90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 对口援藏是国家加快西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促进整个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交通能源建设: 为高原腾飞铺就跑道
为增强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适当超前进行能源和交通建设。 50年来,西藏建设了大量电力基础设施,以水电为主,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多种互补、点多面广的能源体系已逐步形成,装机总容量达到71.64万瓦,基本实现县县有电,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能源需求的问题。 经过50年的建设,如今的西藏已经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4.86万公里,并逐年递增。到目前为止,西藏已经建起了拉萨、林芝、昌都3个民用机场。庞大的交通运输网络就像血管一样,将人流、物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藏各地。日前,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西藏墨脱县的公路建设项目已经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交通设施的日渐完善让高原插上腾飞的翅膀。
生态屏障建设: 为雪域之城守护碧水蓝天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誉,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被人们称为“江河源”和“生态源”。民主改革50年来,国家在帮助西藏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建设高原生态屏障,努力呵护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西藏的江河、冰川、雪山、草场、湿地、森林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基本保持了较为自然的原生状态。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要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实施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工程,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这片碧水蓝天。”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在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180个西藏“十一五”规划项目中,仅生态环保建设项目就占到23个,投资达64.2亿元。同时,国家还将投入100多亿元构筑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根据规划,这一项目涉及2006年至2030年期间,包括天然草地保护、人工种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14项工程。 50年载沧桑巨变,西藏从落后到进步,在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