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 毅 阳春三月,两会召开,一件件提案、议案花朵般绽放。姹紫嫣红中,一些建议、建言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包括一些“雷人”之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项建议可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我们必须承认每件提案、议案的意义——说话的权利。 如有委员提议适当放开赛马以刺激消费,有委员建议发行1000元面额的人民币,有委员建议取消端午、清明节短假恢复五一长假,还有委员建议实行四天半工作制等。虽然不能说每份建议都那么伟大,但从各自的“大本营”出发,每份建言都有它的民意基础。 当然,有些人可能不喜欢,甚至反感一些提案。比如说,对于跻身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失利的房地产业的相关提案,有媒体形容它是不甘失败的分身者,企图再次创关。可能正因如此,在坊间,有愤怒的情绪在抱怨某些人在公然浪费人民赋予的权力。 在提倡节约、歌颂效率的今天,打着“反浪费”旗号的批评之声很有市场。有人认为代表、委员们应提前过滤一下建议,不能让一些天真型建议轻易地登堂入室。就一些值得商榷的提案来看,此种建议似乎很合理,但从制度从面看,这种建议很骇人。 持这种想法的人,在心里有代表、委员领导论的潜意识。事实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是领导,他们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唯一的身份就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因此,过滤代表、委员的建议实际是就是过滤民众的诉求。从这个层面说,每件提案都很幸福,因为它们备受嘱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