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李再文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但见烈焰蒸腾,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这是当下吴宇森最为火爆的大片《赤壁》中的镜头。当年罗贯中就是如此描写那场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火的。孰料,牛年的元宵佳节,这样的火场惨状又再现眼前。不禁令人“忧心且悲”。 一场大火的背后,可叹可泣者甚重。而笔者最担忧的,是公众的知情权问题,一个老生常谈却不得不谈的问题。 苏丹红,让我们恶补了工业染色剂的知识;三聚氰胺,让我们学习了化学专业研究生教材中的方程式;OMP(一种乳蛋白),让我们钻研了骨骼对钙的吸收这一医学命题。这次,央视新址北配楼的一把大火,又让我们洞悉了墙体保温材料背后的防火隐患。我们在成为化工专家、纺织专家、医学专家之后,又不得不成为材料学专家。可是,这种无奈背后,是否有什么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呢? 从食品业到我们的建筑业,这个话题的转换,跨度很大。不过,有一个问题,却是目前国内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鸿沟,那就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疑惧之心。未来几年,建筑业还将继续成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有力杠杆。可是,与建筑业息息相关的材料生产、安全检验标准、市场监督机制等等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特别是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标准的硬性约束,使得不少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定位、宣传上缺乏严谨性和透明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作为“无知”的消费者以生命为代价,换来对一个又一个隐患、危险的认知。 如果我们需要不停地追问:我们的饭菜还能吃吗?我们的住房还安全吗?我们还能相信谁呢?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真的不希望再次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不希望那些陌生的名词暗地里威胁着我们的安全,不希望隐患的发现是以十几亿元和生命为代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