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大火烧出阻燃难题:外墙保温“当家花旦”如何浴火重生 |
2009-05-04 |
|
本报记者 倪凤友
牛年元宵之夜,央视新址北配楼(电视文化中心),大火。 这把熊熊燃烧了6个小时的大火,不仅使价值十几亿元的央视配楼严重“毁容”,还吞噬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更为重要的是,它烧出了一个致命的消防隐患:现代建筑中的外墙保温材料是易燃材料很可能由此引发大火。
可燃易燃 惹火上身
大火扑灭后,经过对现场的初步勘察,确定起火原因是业主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听民警劝阻,执意在工地现场燃放烟花,烟花引燃了钛合金外墙下的保温层,而这种材料过火极快,因此火势迅速蔓延,最终酿成惨剧。 据北京市消防局提供的资料,起火的电视文化中心共30层,高159米,建筑面积103648平方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装修材料南北立面为玻璃幕墙,东西立面为钛锌板,外墙保温材料主要为挤塑板。 按常理推断,采用玻璃幕墙和钛锌板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大楼本应与大火“绝缘”。所谓围护结构,是利用相关材料性能稳定、不可燃烧等特性来保护建筑物内部,防止建筑受到水、热等因素的损害。玻璃幕墙和钛锌板均为不燃物,而易燃的外保温材料是被完全包裹在里面的,根本不会直接接触到火源。记者就此询问了材料专家后得知:这种金属材料表面是不可燃烧的,但是由于很薄,厚度仅为1~2毫米,熔点只有400度左右,一旦遇到高温,很容易熔化。再加上金属材料导热很快,高温下,很快就会使里面的可燃、易燃材料起火。 消防部门的初步调查也证明了专家的说法。据消防部门的调查,事发时燃放的礼花属于A类烟花。这是一种被称为“礼花弹”的特殊烟花,口径达到12~13毫米,燃烧时温度很高,可达到2000~3000度。如此高温之下,围护结构难以“围护”。此时,紧贴在金属板内表面的外保温材料就成了大火的“导火索”。外保温层与同样易燃的内墙保温层,二者之间是空腔结构,并且上下左右都相互连通,这使得火焰可以充分接触空气,最终导致火势的迅速蔓延。 脆弱的围护结构、易燃的保温材料,再加上内外保温层之间的空腔结构,使得即将竣工的央视配楼化为冲天一炬。十几亿元的巨额损失,令人扼腕叹息。
专家质疑 多处问题
大火发生之后,许多业内人士纷纷对该建筑的设计、施工、消防等诸多方面提出质疑,记者也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和相关企业负责人。 “建筑物使用的外墙保温材料必须要符合国家阻燃等级!不然后果非常严重。”中国阻燃学会秘书长周政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随后周政懋对此次大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从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有一点值得推敲,央视配楼使用的是不是合格的聚氨酯泡沫阻燃材料?如果是,其燃烧的速度就不应该那么快。我们说阻燃材料,其含义是:一是可延迟着火时间,二是可减缓大火传播速度。而从此次火势蔓延迅速的情况判断,使用的材料根本达不到“阻燃”的要求。 同时,周政懋还建议详细调查,以便明确责任问题。他说:“如果央视配楼使用的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阻燃材料,应追究材料生产厂家的责任。目前,建材生产行业中确实存在‘狸猫换太子’的违法行为,送检产品是合格的,销售的产品却是不合格的。因此市场上确实存在有着‘合格证’的劣质产品。但是,如果是没有标明使用阻燃装饰材料,那应当追究建筑设计单位的责任。它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GB20286-2006。如果设计时已经标明,而建设施工过程中却没有使用阻燃装饰材料,那应当追究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责任。” 为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了解央视配楼的整体防火性能,2月18日上午,记者联系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网站资料显示,该所曾为央视配楼作过防火性能评估。当记者提出就相关问题进行采访时,该所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的答复是,目前不便接受采访。 而周政懋就此问题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又一个疑问。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设计时一般每隔5~6层就要设计一个隔断层,这样,即使发生火灾,有隔断层的阻隔就会减轻甚至隔断燃烧。然而此次央视配楼通体着火,而且火势蔓延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那么该建筑在设计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此外,还有专家对该建筑的现场管理提出质疑。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尤为重要!”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涂逢祥说。他认为,目前,我国对建筑防火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部分建筑材料属可燃物、易燃物,例如保温材料,因此,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引发施工现场建筑材料的燃烧是导致火灾的重要原因。由此引发的火灾事故教训十分惨痛,涂逢祥呼吁媒体要加强引导和宣传。
如此易燃因何在用
在导致火灾的众多因素之中,使用具有可燃性或易燃性的保温材料,无疑是罪魁祸首。据消防专家介绍,在此次央视大火之前,由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可谓接二连三:北京大学乒乓球馆火灾、山东济南奥体中心火灾、哈尔滨经纬360度大厦火灾、福建长乐拉丁酒吧火灾等等。既然保温材料已经“频惹祸端”,因何还在广泛使用? 目前,我国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中使用最广的两种保温材料是聚氨酯与聚苯乙烯。聚氨酯材料在保温、隔热、隔音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聚氨酯材料在建筑领域的用量占聚氨酯市场份额的50%以上。我国聚氨酯材料在建筑领域内的起步较晚,目前聚氨酯用于建材的比重也达到10%左右。聚苯乙烯是聚苯乙烯泡沫板的主要成分。聚苯乙烯泡沫板具有重量轻、可塑性强、柔韧性好、导热系数低等诸多优点,是极佳的保温节能材料。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逐步提高,这两种保温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定,到2010年我国城镇建筑需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到2020年,新建建筑至少要实现节能65%。要实现这样的建筑节能目标,聚氨酯保温材料的使用被寄予厚望。因为一般的建筑保温材料要达到50%或65%的节能标准,必须要达到8厘米的厚度,而使用聚氨酯只需3.5厘米的厚度就能实现节能65%,节能效果十分显著。因此,这两年,国内建筑行业正在积极推广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用聚氨酯材料替代岩棉、玻璃纤维、酚醛泡沫等传统保温材料。 的确,保温材料以其优越的保温性能,在建筑节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材料本身而言,保温和易燃都是它的先天属性。怎样做才能让它充分地“扬长”与“避短”是需要我们后天努力的。
消防规范 冲击行业
根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将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26条也作了如下规定,“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必须符合行业标准。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装修、装饰,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使用不燃、难燃材料。”由此可见,国家对建筑材料的防火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据此,专家指出,能否增强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已成为聚氨酯和聚苯乙烯类外墙保温材料的生死劫。 此外,公安部也加快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两个消防标准修订工作的进程。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拟新增条款规定:“高层建筑的外墙保温隔热宜采用不燃烧体或难燃烧体,不应在外墙的内表面采用可燃性泡沫塑料做保温材料。”还规定“当采用可燃性泡沫塑料做外墙保温材料时,泡沫塑料所有暴露表面均应采用厚度不低于10毫米的不燃性材料加以保护。”这一标准的修订意在通过加厚“保护层”,克服保温材料易燃的缺陷。这无疑将大大增强建筑的防火功能。然而,这又将对聚氨酯材料在高层建筑上的应用产生怎样的影响? 记者就此采访了聚氨酯业内人士。他们明确表示,根据修订的标准要求,用厚度不低于10毫米的不燃性材料做外保护层,只能说是理想状态。因为实际建筑施工技术和成本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现在一般的外保护层厚度只有5毫米左右。因此,新标准如果实施,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很多建筑商将难以用聚氨酯做保温材料了。 而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拟修订部分规定,具有易燃特性的聚氨酯材料将难以进入一般建筑的空调风道材料领域。这意味着聚氨酯材料的适用范围将缩小。 面对修订中的法律规范,聚氨酯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这两个标准的修订大幅提高了保温材料的防火标准,这将使聚氨酯的应用受阻。这影响的将不只是聚氨酯产业的发展,还将会影响到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实施。因为目前我国建材及建筑能耗占能源总消耗量的47.3%,建筑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是国际上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推广聚氨酯保温材料等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意义重大。为了解生产企业的具体应对措施,记者拨通了上海、江苏、河北等地几家规模较大的聚氨酯保温防火材料生产企业的电话,但他们以种种理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目前,这两个防火规范的修订还在进行中。聚氨酯产业应如何应对?有关专家认为,首先应解决聚氨酯建材的防火问题:一方面要合理制定聚氨酯等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指标;另一方面,要在建筑施工中提高聚氨酯整体防火性能。此外,聚氨酯生产企业应努力提高聚氨酯材料的阻燃技术,另一方面也应与国家消防部门积极沟通,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标准。
|
|
|
|
|
|